海拉鎮位於威寧縣西部,距縣城118公里,最高海拔2879.6米,最低海拔1379米,東與秀水鎮、黑石鎮隔卜多河相隔,南與岔河鎮接壤,西與雲南會澤縣礦山鎮、火紅鄉隔牛欄江相望,北與鬥古鄉以耐書河為界,有“威寧小西藏、海拉半島”之稱。在這個臨江泮河的地方卻得不到雨露的恩澤,面積不大的海拉鎮境內山高谷深,地形極其險峻,地塊零落分散、石漠化嚴重、坡耕地居多,乾旱更是常態……之前的海拉叫“大鴉”,據説改名是因為長期乾旱缺水,海拉是彝語譯音,意為深水塘,海拉這個名字飽含了這裡村民對水的渴望。
海拉一隅。(趙澤坤 攝)
守護着致富希望的“大丫”
陡峭的山巒深溝壁壘,石漠化坡地破碎支離,耕作土地懸挂在山腰,在這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村民靠傳統方式種植低效作物,溫飽難繼,一直是威寧縣最窮的鄉鎮之一。2004年烤煙作為威寧縣支柱産業來到了海拉,成為當地致富的希望。
艱苦的烤煙生産條件令人生畏,然而有一個人陪着煙葉來到這裡,一守就是20年,他就是秀水煙葉工作站海拉收購線點長趙澤坤。由於在海拉煙葉生産發展和地方經濟增長方面成績突出,他兩度榮獲“畢節市煙草公司先進工作者”,三度榮獲“海拉鄉先進工作者”。趙澤坤説:“剛來的時候最難的不是條件艱苦,而是這裡煙農對種煙的不了解不支持。但是看到這裡的村民的貧苦我就下定決心不做不休,要帶着大家種好煙,賣好價,擺脫窮日子,過上好日子。”
因為對種植煙葉的陌生,對技術的不了解,加之生産資金不足,缺乏種植經驗,很多煙農種植積極性不高。趙澤坤挨家挨戶跑,一步一步教,田間地頭幹,默默守護着海拉煙葉産業致富的希望,海拉的百餘戶煙農,從零零散散的一戶煙農種幾畝煙,戶均收入1萬元左右,到2023年戶均種植18余畝,收入8萬元左右,趙澤坤以滴水穿石的毅力,腳踏實地,埋頭苦幹,每年都能保質保量完成煙葉生産收購任務,經年累月的付出讓海拉煙農致富的希望變成了現實,趙澤坤也收穫了一個外號叫“大丫”。
“大丫,我家這兩天要編煙了,你過來給我看哈。”
“大丫,明天陪我克拉點大米回家。”
“大丫,快來幫我研究哈買哪款車。”
煙農們大都戲稱他叫“趙大丫”,問起來源,煙農們説他這二十年一直在這山溝溝裏呆着,除了種煙他要管,其他大物小事,不管是從蓋房子還是送孩子,只要是他能幫忙的他的樂此不疲,時間長了他和自己家人沒什麼區別了,他就是大家離不開的“丫頭襪子”。
和煙農相談甚歡的趙澤坤(右一)。(宋濤 攝)
煙農謝文成説:“大丫太好了,我家住的離馬路遠,我腳也不好,前年最後200多公斤煙葉我家兩口子背了三天才全部背到了馬路邊,臨時又找不到車我就在路邊守了一夜。眼看要下雨,我就直接找大丫了,分分鐘他就幫我找了拖拉機還把600塊運費也出了,不然這5千多塊錢的煙葉就打水漂了。”
“我們這裡每年栽煙天氣乾旱都老火很,去年好幾個月沒得一滴雨,他帶着人到處找水源、找拖拉機,自己花了1500塊錢拉水供我們移栽用,都不用我們操心。”
“買物資錢不夠了,他還幫我們協調銀行給我們提供貸款。”
“平時我們家裏遇到點事情拿不出錢周轉都找他,他二話不説就借我們。直接和自己家親兄弟沒區別了,沒得哪個不誇他好。”旁邊的煙農你一言我一語地説。
傳遞技術助增收的“大丫”
近年來煙草行業聚焦提質增效,突出提升煙葉質量品質,紮實推進各項關鍵技術措施,持續推進煙草農業現代化,促進煙農降本增收。
關鍵技術落實成為煙葉生産的重要環節,趙澤坤説:“技術落實的最大難點在於獲得煙農的信任,只有他們真正相信了你講的技術的好處,才會按技術要求做。只有掰開了揉碎了講給煙農聽,一步一步做給煙農看,領着煙農扎紮實實幹,讓煙農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才會有好的技術指導效果。”
趙澤坤(左一)現場指導煙農編煙。(陳偉 攝)
花果村煙農沈成維是海拉的種植大戶榜首,也是技術能手。從2015年種8畝煙到今年種48畝煙,沈成維告訴我們:“烤煙屬於訂單農業,不愁賣,相對效益比較高,又有技術人員宣傳政策和指導,我從一開始就很有信心種好烤煙。
説起技術落實沈成維也有過一些不解,“記得以前大丫來教我拉起尺子量好距離定點打窩我不理解,我認為憑感覺打窩就行了,拉尺子太麻煩了。大丫是打電話、發消息、下煙地,帶着尺子拉着我一塊接一塊煙地定點,還一直講定點打窩煙葉長起來通風透光好,長勢均勻,煙葉質量更好收入會更高。耐不住大丫熱情我也就配合幹了,心裏面還是有點懷疑,感覺作用不大。直到看到煙地裏面煙一天天長大,整整齊齊,確實和原來一些大一些小的情況不一樣了,我就理解了。”
沈成維(左一)認真學習煙葉分揀。(宋濤 攝)
從育苗、施肥、移栽到田間管理、綠色防控、采收烘烤,每一個生産環節的技術標準趙澤坤都會全程指導,煙農群裏面講解答疑,現場會、煙田裏示範指導,竭盡所能讓煙農聽得懂、學得會、做得成。沈成維每一項技術都學的認真,問得勤快,帶頭落實,現在已經熟悉各種技術流程,成為了煙農的技術指導,趙澤坤抽不開身的時候都邀請他為其他煙農進行服務指導。
趙澤坤指導烘烤出的煙葉。(唐業 攝)
沈成維嘗到技術提質增收的“甜果”,靠着烤煙種植先富了起來,在2016年底蓋了新房子,2018年買了一輛車,現在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他高興的告訴我們:“但凡有新技術,我都會第一個支持;只要還收煙,我就會一直種下去。”
趙澤坤指導烘烤出的煙葉。(卯丹 攝)
助力脫貧促振興的“大丫”
在走訪紅光村煙農楊玉華時,他介紹着自己脫貧的經歷:“我和媳婦都是殘疾人,我媳婦雙腿發育不良完全站不起來,走路就靠兩個小凳子慢慢挪。我是小兒麻痹症,手腳都不太好,做活路不方便。還要養三個娃娃,最困難的時候家裏連一個像樣的凳子都沒得。”
“早些年我身體還行,娃娃也能幫點忙,全家就靠種六七畝煙來維持生活。大丫他們一直對我特殊照顧,他和同事們經常輪流來我家幫忙,得空的時候還幫我蓋膜、補苗、分煙……每次去賣煙都讓我優先。條件老火時候大丫連物資款都幫我付了。2012年大丫開始幫扶我家,每次來家裏都會給我們200元的慰問金。我家也享受到了國家脫貧攻堅的好處,19年政府補貼資金,加上我賣煙收入,我家蓋了新房子,買了新傢具,在2020年脫了貧,在日子越過越好。”
2020年海拉鎮共有170戶煙農,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78戶,全部通過種煙實現了脫貧。今年種煙的102戶煙農家家蓋新房、住新樓、開小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昔年貧困的海拉鎮鄉村面貌煥然一新,一條條柏油馬路在山間縱橫交貫,一個個村莊産業發展繁榮興盛,一根根自來水管通家入戶,烤煙、蔬菜、中藥材等産業發展“遍地開花”,海拉鎮正乘着新時代發展的巨輪,乘風破浪駛向燦爛的明天。(宋濤 彭小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