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守好“兩條底線” 闖出綠色新路-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貴州:守好“兩條底線” 闖出綠色新路

2024-08-04 09:47:03  來源:貴州日報

  近年來,玉屏自治縣不斷加強城市園林綠化建設,通過增加森林覆蓋率、完善道路和體育運動場地,提升城市品質。7月28日,玉屏屏山公園綠意盎然,與河流、道路、城市建築交相輝映,美如畫卷。胡攀學 攝(貴州圖片庫發)

  今天,美麗中國建設格局宏闊、動力澎湃,萬里山河更加多姿多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貴州是長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全省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託,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全方位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實踐,走出了一條護生態之美、謀趕超之策、造百姓之福的綠色發展新路,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突破口展開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演繹。

  九龍湖變清了

  大暑過後,松桃自治縣九龍湖天氣晴好,碧波蕩漾,兩岸鬱鬱蔥蔥。

  “幾年前的湖水可沒現在這樣乾淨,湖面大片黑色水域。”在湖邊散步的居民吳靜見證了湖水由污變凈,“經過治理後,九龍湖完全變了樣!”

  在九龍湖不遠處,一座污水處理站顯得格外安靜,記者帶着好奇走近一探究竟。

  “污水處理站已經於今年2月正式停運。”污水處理站負責人蔣德勇&&,這標誌着九龍湖受污染水體已全部治理完成。

  松桃是我國重要的錳礦開採加工區,與重慶市秀山自治縣、湖南省花垣縣並稱為“錳三角”。中央第二輪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指出:九龍湖附近的小河錳渣庫滲濾液大量滲入湖體造成嚴重污染。

  降服“污龍”,貴州以堅決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務實的舉措推進錳污染治理。通過與清華大學專家團隊合作,創新採用“生化法”處理九龍湖受污染水體,實施九龍湖污染水體綜合治理工程,並於2022年11月建成運行污水處理站。

  “我們在九龍湖建了分佈式多點位深層取樣裝置,用‘多點位、小流量’的方法,抽取湖底受污染水體進入污水處理站,再進行‘生化法’處理。”蔣德勇介紹,“生化法”成效顯著,被生態環境部評為2023年度環境保護科學進步獎一等獎。

  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去年年底,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出具的《九龍湖污染治理成效評估項目評估報告》顯示,九龍湖庫區水質良好,已達到或優於《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水質,生物多樣性豐富,物種均衡,無需採取清淤等污泥治理措施。

  建成運行一年的污水處理站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因此停運。蔣德勇介紹,這座污水處理站改造後將用於處理周邊居民的生活污水,“讓它繼續發揮作用,物盡其用,助力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

  九龍湖污染水體綜合治理工程初戰告捷,成為貴州錳污染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的一個縮影。

  今年4月,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在新聞發布會上&&,目前“錳三角”地區電解錳行業長期粗放無序發展的局面已明顯改變,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呈現改善態勢,主要河流錳濃度逐步下降,超標斷面數量和超標頻次逐年減少,過去滿目瘡痍的礦區正在逐步恢復山清水秀的自然風貌。

  甘溪林場增綠又增收

  8月1日,在貴定縣甘溪林場山桐子種植示範基地,山桐子長勢喜人。

  看著眼前滿山綠油油的山桐子,林場場長史禹激動地説:“雖然現在還在初産期,但是看這勢頭,今年畝産量肯定要超過1200斤!”

  去年,甘溪林場探索採取場外造林合作模式,與貴州雲華農旅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持股合作經營,在貴定縣寶山街道城北村新建山桐子示範基地500畝。目前,種苗長勢良好,存活率達到95%以上,産值預期將達到200萬元。

  甘溪林場,曾經是貴州省縣級貧困林場之一。為了生存,護林還是砍樹讓林場員工們在糾結和矛盾中煎熬。

  2011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溪林場視察時強調,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還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把這個關係處理好。

  殷切囑託讓林場員工備受鼓舞,也激發了貴定縣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的決心。同年,貴定縣啟動甘溪林場的改革,作出了“政府花錢買生態”的決定。

  自此,甘溪林場實現了從生産銷售木材到培育管護森林資源轉變,林場職工角色也由“伐木工”轉變為“護林員”。

  十餘年來,甘溪林場經營面積從2011年0.68萬畝增加到1.39萬畝,森林蓄積從3.35萬立方米增加到4.4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從86%提升到91.06%。

  滿山綠意盡情鋪展的同時,甘溪林場加快拓寬“兩山”轉化路徑,不斷深化國有林場改革,積極實施“造林、管林、護林、用林”行動,大力推進“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

  截至目前,甘溪林場發展林下經濟種植370余畝,累計接待生態研學人數達到30萬人次以上,初步實現了大地增綠和群眾增收“雙增”。

  依託豐富的森林資源,甘溪林場先後獲得“貴州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國家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全國十佳國有林場”等稱號,成為省內外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

  “我們正在進一步探索打造森林旅游康養産業,圍繞康養服務設施提升、特色康養産品開發、智慧康養建設示範等內容,着力打造成有水平、有特色、有亮點的森林康養基地,盤活林場優質森林資源和閒置資産,讓‘閒置’資産變為‘活力’資源。”史禹對甘溪林場的“兩山”轉化前景充滿了信心。(記者 王瑤)

[責任編輯:謝素香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