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 7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一地下室“遠古生物”如何“重見天日”——大量珍貴化石保護難、利用難,亟待理順資源流通鏈條》的報道。
2024年5月,陜西省甘泉縣公安局破獲了一系列涉及盜掘古脊椎動物化石的重大犯罪案件。警方摧毀了兩個犯罪團夥,逮捕了25名涉嫌犯罪人員,涉案“龍骨”1.4噸。
長期以來,盜採盜挖、販賣古生物化石的情況在國內許多地區均有發生。急速飆升的價格、炙手可熱的行情,使得古生物化石盜挖盜採現象屢禁不止。還有一些人將形狀精美的古生物化石當作藝術品進行走私販賣,在一些旅游市場,含有古海洋生物化石的石板、石塊能夠隨意買賣……
從多地破獲的案件以及排查情況看,古生物化石保護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一邊是保護不力,一邊是利用不佳。如何破解古生物化石保護和利用的兩難困境?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近期在多個化石産地採訪,傾聽專家和基層幹部的看法。
保護難:盜採盜挖和人為破壞突出
2023年以來,盜挖販賣古生物化石行為有所反彈。受訪者認為,當前古生物化石保護仍面臨盜挖販賣多發、安全隱患突出、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等問題。
2023年9月,雲南省瀘西縣公安局刑偵大隊成功破獲一起盜掘古脊椎動物化石案。經鑒定,盜掘的3塊古生物化石係中三疊世古脊椎動物化石(距今2.4億年左右),包含海生爬行類和魚類化石,屬於國家重點保護化石,對研究海生爬行類的分類演化和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後海洋生態系統的復蘇都有重要的意義。
2023年8月,寧夏海原縣偵破一起盜挖古脊椎動物化石案,警方共查獲“龍骨”180余公斤。據介紹,海原縣盜採集中區域有各類盜洞319處,同心縣有144處,紅寺堡區有28處。被盜挖過的區域盜洞密布,盜挖産生的碎石、土方隨意傾倒,對地表植被、原始地貌造成壓佔、破壞。
除了有目的的盜挖盜採,一些人為損壞化石的情況也同時存在。尤其隨着各地建設不斷推進,施工中無意損壞古生物化石的情況時有發生。
2023年12月1日,雲南省馬龍區接到群眾反映,陸良至尋甸高速公路馬龍段(舊縣街道普達服務區)工程施工發現古生物化石,馬龍區立即通知項目建設單位停止施工並做好保護工作。
在雲南省文山市三七産業園區一家企業,記者看到院子裏立着一塊含有大量古海螺化石的石頭。工作人員説,廠區一帶分佈有古生物化石,建廠時把含有古海螺化石較多的這塊石頭保留了下來。
桂林市南邊村是廣西境內知名度較高的古生物化石遺址。廣西一名地質專家説,2023年他到該遺址時發現,當地政府在發掘區設立了保護區,搭建了圍擋,但仍有新生腳印和人為破壞痕跡。
近年來各地保護力度明顯加強,但仍面臨不少難題。受訪者認為,首先是專業人員缺乏,制約了保護工作有效開展。黑龍江一縣級古生物化石資源保護研究中心負責人説,該中心現有人員多為財會、中文專業,缺乏學地質或古生物學方面的專業人員,難以勝任專業的化石保護工作。
同時,古生物化石埋藏點充滿不確定性,考古調查人力物力需求量大。黑龍江大慶市博物館館長張鳳禮&&,古生物化石的考古發現與人文考古工作有很大不同,古生物化石的埋藏地點往往不確定,通過自然裸露和各種動土發現居多,廣泛調查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且效果並不理想,從而導致化石考古工作面臨諸多困難。
利用難:大量珍貴化石資源還在沉睡
“珍貴化石保護好後,更重要的還是利用!”記者調研時,多位專家、基層幹部都發出感嘆。中國地質博物館的一項報告顯示,我國化石産地點多面廣,許多分佈在山區、沙漠等自然條件惡劣地區,保護監管成本高,商業性開發受限,無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效益。
在全國53處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産地裏,不少地方在資金、人才、科學價值發掘等方面存在嚴重不足,配套的修復和文旅等項目難落地,資源流通鏈條未理順,導致有珍貴研究價值的化石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只能“沉睡”在博物館地下室。
關嶺古生物化石群位於貴州省西南部,目前已建設為關嶺國家地質公園。該古生物化石形成於距今2.25億年前三疊紀的海灣,魚龍、鰭龍等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和海百合化石數量巨大、種類眾多,保存形態精美完好,為全球同期地層所罕見。
然而,記者在該公園地下室看到,大量的化石堆積,未能重見天日。公園工作人員説,近年來關嶺縣相關部門大力打擊盜挖盜採化石的違法行為,收繳了上萬塊珍貴化石,但目前修復項目陷入停滯,收繳的化石長期“沉睡”,無法得到合理利用。
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處處長周洪標説,關嶺縣公安機關移交破獲走私倉儲化石上萬塊,需要修復後才能進行展示,但光是修復都存在3000萬元以上的資金缺口。“近年來我們也利用一些小型項目進行修復,但效果有限。”
同時,地質公園現有的博物館、原位館、魚龍實景館、軟體設備等都於2000年初建設購置,破損情況嚴重,難以滿足當下文旅需要,公園年接待游客量只有5萬人左右。
雲陽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群是重慶市雲陽縣地質公園的核心資源,自2015年開啟勘探和保護研究至今,已形成規模龐大、全球矚目的化石群。目前,當地正以恐龍化石資源申報世界地質公園,規劃了8.37平方公里土地發展文旅産業,但也面臨項目周期長、投入大等問題。
黑龍江省大慶市博物館有着全國乃至全球最全、最專業的猛犸象—披毛犀動物群化石。館長張鳳禮説,目前博物館想通過數字化手段更好地展現猛犸象化石骨架等“鎮館之寶”,發揮科教作用,但數字化建設投入較大,需要後續爭取項目資金來解決。
資金難,價值轉化同樣有短板。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化石資源深加工和高附加值轉化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部分化石資源相關産業的上下游銜接不夠緊密,導致資源綜合利用效率較低。對一些伴生的化石資源或其副産品,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其價值,造成一定程度的閒置和浪費。
同時,隨着研學熱的興起,珍貴化石在大、中、小各級研學方面都有較大的市場潛力,但目前化石研學教材、課程、設備等還存在不少空白,配套産品開拓空間可觀。
關嶺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工作人員陳泫池説,近年來她將關嶺出土的海百合、魚龍等精美化石做成拓印産品,市場反饋很好,但從全國層面來看,高質量的化石拓印産品非常欠缺。
此外,化石資源流通目前也存在堵點。例如,地質公園保護區屬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範圍內禁止開展建設,地質公園在做好化石保護和發揮社會經濟價值的“平衡木”上不免有些為難。
周洪標等業內人士説,目前的古生物化石保護非常嚴格,對有收藏價值的化石,博物館之間的租賃、流通等方面還存在一些阻礙,造成利用不足。
廣西區域地質調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陸剛認為,目前我國關於化石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比較健全,但在化石資源利用方面的激勵性措施不足。例如,在古生物保護條例&&前,我國已有不少收藏家坐擁大量化石收藏,其中不乏極具價值的藏品,但目前我國還沒有從法律上保障私人藏家的權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部分化石的“沉睡”。
打通利用機制“喚醒”化石資源
受訪專家、基層幹部&&,古生物化石具有多重價值,做好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可以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科研科普亮點和文化熱點,要把應保護的保護到位、可利用的充分利用好。
首先,要鼓勵科研、教學、科普機構合理利用化石,支持合法市場和渠道的化石交易。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工程師任軼青建議,支持教學單位基於教學目的,在保護區外挖掘重點保護化石,系統性挖掘一般保護化石;支持國有、公益性科普機構開展公益性化石採集、徵集、捐贈,鼓勵社會各界人士向國有科普機構捐贈化石;支持民間收藏機構積極開展科普,壯大科普力量。
周洪標建議,要探索化石外出展覽的流通機制,如採取租賃、有償展覽等方式,既增加化石産地的財政收入,又能讓化石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
陸剛建議,可對發現的化石資源進行細化分類分級,根據價值高低採取相對應力度的保護措施,杜絕“一刀切”。
其次,要建立聯合保護機制,完善考古保護體系。張鳳禮建議,成立文化、發改、自然資源、水利等多部門協調配合的聯動機制,從行業管理上多方蒐集線索,通力協作。同時,發動民間力量,更多地掌握髮現化石埋藏地點信息,及時開展保護和考古工作。依託已發現的化石地點開展區域系統調查工作,力求取得更多有價值的發現,形成一個行之有效的化石發現和保護體系。馬龍區博物館負責人&&,對化石相對富集地,應建立保護區,對建設活動進行合理規劃和必要限制。(記者蔣成 郭可樹 浦超 孫曉宇 田子駿 周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