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7月25日電 地處我國西南地區的貴州省安順市,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區。千百年來,多個民族在這裡匯集交融,造就了獨具黔中山地特色的傳統村落文化。綠水青山之間,形態各異、風情各具的傳統村落如繁星點點,散發着原汁原味的寧靜與純粹,一磚一瓦都鐫刻着多民族和諧共生與歲月悠長的故事。
鄉村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脈,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靈魂。近年來,安順市大力推動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通過留住鄉貌、留下鄉音、記下村史等方式,挖掘傳統村落的文化、社會與經濟多重價值,既守護了文化的“根”,又張開了發展的“翼”。
安順雲峰屯堡地戲演出。新華網發(張爭鳴 攝)
留住鄉村“顏值” 讓家鄉看得見
石瓦、石墻、石巷、石井、石板路……走進青山環抱的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高蕩村,仿佛置身於隱秘的“石頭王國”,每一步都踏在了光陰的痕跡上。這座有近千年歷史的布依族古村落,完整地保存了石幹欄式布依傳統民居風貌。
航拍貴州鎮寧縣的高蕩村。新華網 盧志佳 攝
“我家的房子是明朝時建的,現在還在住人嘞!”87歲的村民王四坐在古樹下自豪地對游客説。
為了留住傳統村落“顏值”,安順市採用“一類型一檔案”的方式,為屯堡、布依族、苗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立測繪檔案,精確採集並記錄其尺寸、空間位置、紋理等信息,目前已完成52類傳統村落民居戶型測繪檔案組建工作,並編制了《安順市農村建房通用圖集》。
鳥瞰鎮寧縣高蕩村古村落。新華網發(楊艦 攝)
同時,將當地古建築的石材元素、合院式庭院住宅、江南風韻的雕刻裝飾等文化元素,融入傳統村落保護開發利用的全過程,為全市67個“中國傳統村落”引入駐村指導規劃設計師,指導村民建設特色鮮明的傳統民居。
距離黃果樹瀑布僅5公里的安順市黃果樹旅游區石頭寨也是一個布依族古寨,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全寨石屋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成為許多游客嚮往的“打卡點”。
石頭寨匠廬村曉民宿。新華網發(安順市委宣傳部供圖)
坐落於半山上的精品民宿“匠廬·村曉”,保留了石頭寨原始的風貌和房屋外觀,僅在石屋內部進行改造。獨特的“鄉間美學”使其迅速登上全國各大民宿評選榜單,游客從世界各地紛至沓來。
黃果樹旅游區黃果樹鎮副鎮長趙實虎介紹,政府除了引進民宿企業,也鼓勵村民將自家的房屋改造為民宿。“我們邀請專家對他們進行指導,力求保留傳統的建築風格,讓其得到‘活態’的傳承。”
留下“鄉音”“鄉色” 讓家鄉聽得見、摸得着
“戴上面具,我就是英雄。我要把扮演的英雄人物的思想、性格裝進自己的大腦。”鄭汝紅説,他是安順市平壩區天龍古鎮屯堡地戲傳承人,跳地戲已30多年。
安順地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是貴州屯堡文化的一部分,起源於明代,主要呈現百年忠魂的故事,如堂子戲《岳飛轉》《楊家將》、小段子《陸文龍雙槍佔武將》《八錘打鬧朱仙寨》等。
一個村落一堂戲。為守護“鄉音”,安順市梳理了散落在各村落的400多堂地方戲曲,包括安順地戲、西路花燈等,記錄其發展歷史、藝術特點、分佈地區、人才及創作狀況等,建成準確、完整、規範的地方戲檔案體系。
石頭寨群眾製作蠟畫。新華網發(劉智涵 攝)
安順市還以民族節日、戲曲展等為載體,通過現場演繹、視頻短片記錄、留存影像資料等方式,打造傳統村落文藝“品牌”,成功申報了《銅鼓十二調》《布依族勒尤》《苗族阿瑪仁》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46個,逐步將文藝資源轉化為旅游産品。
除了“鄉音”,安順市也着力留下多彩的“鄉色”,大力扶持蠟染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推動其與旅游結合,既助民增收,也提升文化自信。
在石頭寨“六月六布依蠟染坊”,“90後”蠟染傳承人伍德華指導游客用蠟刀作畫,體驗蠟染文化。他是當地第一位男性傳承人,自幼受母親熏陶,返鄉創業後,致力於設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蠟染作品,並通過互聯網銷往全國各地。
在政府扶持下,他為當地村民開展蠟染技藝培訓,帶動村民增收,推動蠟染文化進校園。“我想把家鄉的蠟染技藝打造成品牌,讓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愛它。”伍德華説。
留住“鄉愁”涵養“鄉風” 為鄉村振興“鑄魂”
安順市另一個知名5A級景區“龍宮”腳下,坐落着一個依山傍水的小山村——桃子村,先後被評為“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文明村寨”。
走進精緻小巧的村史館,墻上的展板清晰記錄着村莊的歷史:“桃子村,原名桃子凹,早年因村裏山洼遍佈桃樹而得名桃子。民國時期,村前有一大片地時常積水變為洼地,被稱之為龍凹口。桃子與龍凹口結合,因而得名桃子凹……”
近年來,依託緊鄰的龍宮景區和優越的自然條件,桃子村搞起了鄉村康養旅游。村支兩委組織撰寫了村史,建起了村史館,全天24小時免費開放,供村民和游客參觀。
“讓游客更了解我們的家鄉,也讓村民們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桃子村村支書張智説。
桃子村。新華網發(受訪對象提供)
2022年,桃子村成立村委全資公司,與龍宮景區開啟“景村合作”,向桃子村及周邊村寨招募鄉村講解員,目前已有72名村民入職。
安順旅游集團派駐村第一書記李石文還專門為桃子村撰寫了講解詞,介紹村莊的發展歷程、秀麗風景和特色美食。“希望幫村子發展鄉村旅游,同時也幫村民建立文化自信。”李石文説。
為“鄉愁”建檔,壘記憶堤壩。近年來,安順市先後編纂了舊州鎮、天龍鎮、轎子山鎮等20個鄉鎮志,啟動了《安順市名鄉鎮攬勝》《安順市傳統村落志》編纂工作,挖掘整理各地特色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等。在此基礎上,安順將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與山地旅游、紅色文化旅游、休閒觀光旅游、健康養生旅游有機銜接,轉化為更加具有影響力的文化旅游業態。
建檔纂志留住了鄉愁文化,留住了人們的美好記憶,把鄉村文化振興貫穿於鄉村振興的各領域、全過程,進一步堅定了當地群眾的鄉土文化自信,更為鄉村振興固了根基、聚了人心。(鐘華 盧志佳 賀冰冰 歐嘉雷 劉智涵 詹永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