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旅游車” 瑤寨煥新顏
——探訪貴州省荔波縣瑤山鄉拉片村村史館
在貴州省荔波縣的群山之間,有一處瑤山古寨,它如同一顆鑲嵌在喀斯特地貌中的翡翠,靜靜地訴説着瑤族千年的故事。這裡是瑤山瑤族鄉拉片村。古寨依山傍水,雲霧繚繞,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仙境。伴隨着暑假的到來,瑤山古寨景區越發熱鬧起來。
在古寨裏經營煙酒雜貨店的村民陸鳳群更加忙碌了。這個淳樸的瑤族大姐無論何時,無論見到誰,都是滿臉笑容。南來北往的游客在購物的同時,經常會向陸鳳群打聽瑤族和瑤寨的歷史和風俗。
每當聽到這些問題,陸鳳群都會建議游客們去拉片村的村史館走一走,看一看。
離古寨村口不遠處,有兩棟倣瑤族古建築建造的房子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村史館的所在地。
“我們在打造瑤山古寨景區的時候,專門劃出這塊地方建村史館,就是希望村民們牢記貧窮歷史,珍惜當下幸福生活,也能讓游客深入了解瑤族文化。”拉片村黨支部書記謝玉明説。
村史館裏,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一行行文字生動展現了瑤族的歷史文化與民俗風情。
瑤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可追溯到傳説中的“九黎”。明朝之前,瑤族已久居荔波,在喀斯特深山密林中開墾荒地、繁衍生息,直至今日。
荔波瑤族以白褲瑤為主體,是瑤族的一個支系,自稱“多摩”。他們深居大山中,用原始的生活方式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獨特風俗文化、服飾文化、婚俗文化、喪葬文化,等等。
“這是我們白褲瑤的陀螺,一般用青岡樹木修成。打陀螺是白褲瑤非常喜愛的一種民間體育競技活動,可以強身健體。”指着展示櫃中一排陀螺,謝玉明介紹道。
過去很長時間以來,由於這裡缺田、缺水、缺糧,當地的瑤族同胞生存方式原始,以刀耕火種兼狩獵為生,長期“倚山而居”“吃盡一山則他遷”“一地種上兩三年”,所以又稱“過山瑤”。
“以前的生活是非常的苦,非常的落後,住的都是茅草屋,有些甚至還住在山洞裏面,群眾經常都吃不飽、穿不暖,‘吃飯基本靠上樹,穿衣就是一塊布’。”謝玉明説。
村史館裏陳列的火槍、捕鼠夾等狩獵用品,展示的過去生産生活場景的老照片,似乎都在訴説着拉片村那段貧窮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以來,居住在深山裏的瑤族同胞,先後經歷七次大規模搬遷,耗時64年。走出深山的瑤山人,結束了“游獵”生涯,融入現代文明社會,開啟新生活。
脫貧攻堅時期,拉片村依託獨特的瑤族文化,以旅游為主方向,將脫貧攻堅、文化旅游和産業發展一體推進,同步發力。2020年5月19日,“瑤山古寨景區4A級景區授牌儀式”隆重舉行,瑤山古寨景區擴容提質後正式開園運營。
景區採取“公司+村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運營管理,帶動周邊群眾從事瑤繡、紡紗、手工藝品加工製作等旅游産業。
踏上鄉村振興新征程,近年來,依託緊鄰小七孔景區的區位優勢,拉片村在民族游、體驗游上下足功夫,使瑤山原始村落搖身一變,成了網紅景點。
“現在每天的工作就是迎賓,然後再上去演出,以前的生活條件比較差,景區建成以後,生活水平提高了,住的房子比以前好了。”村民何飛雄説。
從居住深山裏苦苦謀生的農民,成為景區裏有固定收入的員工,拉片村民身份的轉變,都得益於瑤山“五變”。“自從深入開發瑤鄉文化,以‘村落變景區、技藝變技能、民房變客房、群眾變演員、産品變商品’‘五變’為抓手,我們深化旅游開發,讓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旅游資源和經濟優勢,讓更多的群眾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謝玉明説。
看到旅游帶來的人流量越來越大,一些勤勞肯幹的瑤族同胞積極行動起來,開起了餐館和零售店。
陸鳳群家的零售店已經開了20多年。旅游産業發展起來後,她家又辦起了餐飲店,一家人的日子如今過得紅紅火火。
像陸鳳群一樣的捲煙零售客戶,目前在拉片村有4戶。荔波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對他們給予了充分的關注。
客服員在拜訪服務中着重教授當地零售客戶開口營銷技巧,向游客推介當地特色産品;加強陳列指導,讓每家店舖都乾乾淨淨、陳列有序,給游客留下良好印象;做好旅游文章,投放捲煙禮盒,提升零售客戶的經營能力。
陸鳳群的店舖雖然並不寬大,但各類商品琳瑯滿目,擺放得整整齊齊。捲煙銷售是店舖的主要收入來源。“煙草公司定期送貨上門,服務到位。除了本地顧客,我們很注重游客生意,服務好游客,我們瑤寨才會發展得更好。”陸鳳群説。
目前,荔波縣局(分公司)主動融入鄉村振興發展大局,在瑤山古寨探索實踐“旅游+非遺”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借助非遺特色鮮明、觀賞性強、內涵深厚的特點,幫助零售客戶拓展終端功能、豐富經營模式,讓文化留住游客,增加零售客戶收入。
盛夏時節,走出拉片村村史館,從歷史步入現實,瑤山古寨景區陽光和煦,細細流淌的溪流在陽光照耀下水光瀲艷。
放眼望去,對面山腳下,一座座二層小樓錯落有致,這是近些年修建的一批安置房。一條寬闊的柏油路彎成一道美麗的弧線通往村中,山巒、雲霧、房舍、公路交相輝映,風景如畫。
時間對於拉片村而言,是偉大的書寫者,記錄走過的足跡,也寫下了歷史的華章。新中國成立75周年來的滄海桑田,讓拉片換了人間。(吳珊 吳清海 潘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