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我們去找小雷看看怎麼這缸酒又釀壞了,還有剛接的種蜂怎麼死了?”
“趕快走啊。”
對話的是貴州省六盤水市鍾山區金盆鄉的一對農民伕婦,他們口中的小雷名叫雷少光。1987年出生的他,通過自身的努力,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把釀酒和養殖組成了“CP”,形成苗鄉特有的多元化融合産業鏈。作為鄉里為數不多的“85後”返鄉創業者,帶動着周邊的村民一同朝着致富的方向“奔跑”。
雷少光在觀察蜜蜂養殖情況。
回鄉踏上“圓夢旅”
初中學歷的雷少光,18歲就外出務工,他跑過貨拉拉、進過服裝廠、當過水泥工……大量的體力勞動卻只換來微薄的收入。
“那些年能幹、會幹的工作都做了個遍,收入還不穩定,最窮的時候一天只吃了頓泡麵。”回想過往經歷,雷少光不禁感慨。
2020年春節,枯瘦如柴的雷少光回到家,父親雷代林心疼不已,提出讓他留下來一起種烤煙。
為了更好地掌握烤煙種植技巧,雷少光白天和父親一起到地裏打理烤煙,晚上他將遇到的問題一一記錄下來,積極向鍾山區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煙葉生産技術員請教學習。
“2021年是我第一次烘烤煙葉,生怕烤不好影響收入,還好有煙草公司的技術員教我調溫,那一年種烤煙的收入比我在外面打三年工還掙得多嘞!”雷少光笑着説。
種植烤煙獲得的“一桶金”,點燃了雷少光對家鄉農業發展的憧憬,毅然決定留在家鄉,自己創業實現夢想。
煙葉生産技術員龍湖(左一)正在指導雷少光打頂抹芽。
釀出美酒“變新秀”
鄉村振興離不開産業振興,而産業振興又離不開鄉村産業、鄉土産業。在一次偶然的家族聚會上,雷少光品嘗到了親戚家釀的包谷酒,獨特的風味和綿密的口感引起了他的注意,得知此酒並未量産,雷少光找到了第一個商機。
“我一直有自己創業當老闆的想法,也沒找到合適的項目,但這款酒讓我看到了實現夢想的希望。”雷少光説。
火候、酵母、水分的把握是釀酒的精髓。為釀造出美酒,雷少光利用種烤煙的閒時四處探尋釀酒的“秘方”。
先到釀酒廠給老闆打工,再用自己家種的糧食反復練習,到最後請專業人士改良,掌握技術後,雷少光拿着賣烤煙的收入開啟了釀酒事業。
傳統手工釀製的酒獨具特色。雷少光很快打開了市場,除了在當地熱賣外,還遠銷至畢節市、黔西南州等地,很多做生意的人還點名購買,年均利潤達10萬餘元,這讓雷少光越幹越有勁。
“現在大多都是預定,我這剛剛賣完就有人打電話預定下一次的量了,還有點供應不上。”雷少光笑着説。
訂單量的增多,所需的原料也隨之增加,附近農戶的玉米幾乎被雷少光一人包攬。
“之前種的玉米不是自己拿來喂雞就是拿到外面去買,根本賺不了什麼錢。但現在小雷開着車上門就買走了,讓我們得了方便又賺了錢。”村民龍友文説。
多元增收“甜蜜蜜”
看著釀酒産生的大量酒糟被倒掉,雷少光心生惋惜。聽説酒糟可作為豬飼料,他又萌生了養豬的想法。
由於養殖技巧生疏,酒糟和飼料怎麼搭配喂養,成了這位“半吊子”養殖戶的難題。金盆煙葉工作站煙葉生産技術員龍湖得知後,積極與雙塘村村委會溝通,為雷少光找來了養殖老師,從喂養時間到搭配比例都給出專業意見,一段時間後,雷少光的養殖質量越來越好。
“我一直在學習種植和養殖的技術,多虧了有龍湖的幫忙,我家不僅烤煙種得好,豬也賣得好嘞。”雷少光説。
肉質提升後,雷少光賣出的豬越來越多,2021年創辦了養豬廠——紅源養殖廠。3年的時光,雷少光的養殖規模從幾十頭增加到三百多頭,廠房從二十多平擴大到一百多平,年均收入15萬餘元,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雷少光一直在不同的“致富賽道”上奔跑。他利用家鄉獨天得厚的自然條件,形成了一條“釀酒—養殖”苗鄉特色産業鏈。在他的帶動下,周圍的村民一起和他走上了養殖、釀酒致富之路。
當問其還想做什麼項目時,雷少光笑着説:“你看那座山上,我又養了30箱蜜蜂呢。”
身上充滿幹勁,生活充滿希望,雷少光堅持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他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未來的日子一定甜甜蜜蜜、紅紅火火!(張從會 王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