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端午時。艾草搖曳,粽子飄香,無一不是獨屬於夏季的香氣和味道,也往往引人回憶起過去的時光。許多散文作者曾在作品中回憶自己家鄉獨具特色的端午習俗,或是記錄對端午節代代相傳的習俗的感受,本期“夏日書箋”,與您共讀分享。

■ “端午前後,鄉村鄰里過節的氣氛總是很濃”
《每個人的故鄉都是宇宙中心》的作者在書中的一篇散文裏記錄了一個非常獨特的關中端午習俗:送粽子。
娘家要“給新出嫁的女兒送粽子”,如果女兒家枝葉龐大,鄰里關係又特別好,“送兩百個的也有”。這“為的是讓女兒的婆家,能夠分送給本家和鄰居們嘗嘗”。而晚輩也會“給長輩送蜂蜜涼粽子”。在送粽子時,還會送上端午節的香包。
這樣一來,在關中的端午前後,“周圍總有人家相互串親戚,送粽子”。所以,端午前後,當地“過節的氣氛總是很濃”。
在作者看來,“前人設計的這個禮節”“真是高明”,因為它“將人與人關係的溝通、情感的密切,在一種優美的游戲和抒情中愉快地完成”,並使鄉村鄰里“其樂融融,安謐而寧和”。
■ “艾草的香味令我似乎聞到了家鄉的味道”
在《屋頭青瓦是誰家》一書中,作者呂峰這樣回憶年少時的端午節:“每年的端午節清晨,當我從夢中醒來,就會嗅到撲鼻而來的艾香。我知道,母親披着晨光、趟着露水割來的艾草,已經挂在小屋的門框上,陣陣幽香的艾葉給家增添了濃濃的節日氣氛。”
艾草的香氣濃烈而獨特,並且還有驅除鬼怪,灸病驅蚊,清火消炎等多種用途,作者因而對艾草充滿喜愛之情:“那清苦濃烈的香味、那混含着泥土和陽光的溫暖氣息,讓我一下子把它記在心中。”
成年後,作者離開家鄉,但每年端午節依然還是會去菜市場買艾草,還是“喜歡那種苦香味”。因為它讓作者仿佛聞到了家鄉的味道,更仿佛聞到了“媽媽包的粽子的香味”。
■ “真好,這人世間的時節”
當代忙碌的生活裏,我們往往會以為,過去代代相傳的習俗似乎會漸漸消失於日常中。然而,有時候又會意外地發現,它們正以意想不到但又合情合理的方式悄悄出現在生活中。
《桃花與蟹:四季裏的風物中國》一書的作者晏藜就在書中記錄下了這樣的發現:離開家鄉之後,她因為再聞不見端午艾草的清香而“悵然若失”。沒想到的是,隨着孩子的出生、父母的到來,端午節的艾草香味竟又“回到生活中”。只不過,這一次的艾草香味“已變成姥姥姥爺的心意,被交托給更小的孩子”。
所謂的代代相傳,大約就是這樣一種“交托”。歲月與人世無聲無息地輪轉。這人世間的時節,也因此而讓人由衷地發出一聲“真好”。
編輯:常君麗
記者:劉勤兵
攝製:楊雄
朗誦:李勇、歐洋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