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天渠”裏的中國治水故事,講述六十餘年的共享與繁榮-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6/05 17:15:15
來源:新華網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天渠”裏的中國治水故事,講述六十餘年的共享與繁榮

字體:

  穿過漆黑的隧洞,眼前豁然開朗,仿佛跨越時空之門。我站在刀削斧劈般的絕壁之上,腳下雲霧繚繞,每向前一步,都膽戰心驚,生怕一不小心墜入深谷,不禁對當年的鑿渠人肅然起敬。

  這裡,是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的絕壁天渠巡護現場。此次採訪,是為了尋訪當年村民和水利勘測人員在懸崖絕壁間排除萬難、劈山鑿渠的故事。

懸崖天險盼“生機”

  初夏,雨後的赤水河畔,我們跟着護渠隊員,沿着高流天渠濕滑的步道逆流而上。行至最險處,渠埂寬不足1.5米,身旁是懸崖絕壁,我貼着岩壁而行,不敢往外看。

  在稍寬的地方,我放飛無人機,拍攝隊員們清理渠內阻塞的枯枝敗葉、移開滾落的山石。天渠所處的峽谷地帶衛星信號不好,加上霧大、能見度低,無人機幾次與遙控手柄“失聯”,我只能憑着感覺操控返回。


護渠隊員們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清理高流天渠旁的落葉與碎石,防止這些雜物堵塞溝渠(4月24日攝)。

  水渠修成後,渠水所到之地,荒山變良田,瓜果滿園香。經過60多年的風雨洗禮,天渠依舊滋養着這裡。

  生機鎮所處的赤水河畔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沿河地帶最低海拔530米,最高海拔1930米。雨水從天而降,隨即滲漏,“靠着大河缺水喝”一度困擾着當地人民的生産生活。

  “生機公社山連山,遠望大河喊口乾。缸中沒有三碗水,既愁吃來又愁穿。”這是60年前生機鎮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護渠隊員在生機鎮巡護高流天渠途中(4月24日攝)。

  1955年,畢節專署農田水利局(現畢節市水務局)派技術員來到生機鎮鐮刀灣村勘測地形。有人仰着脖子看崖頂,一不小心氈帽掉下了懸崖。面對數百米高的懸崖,技術員得出結論:條件太差,既打不出井,也引不到水。

鑿渠英雄引“生機”

  1956年的春天,鐮刀灣村又迎來一位名叫徐榮的水利技術員,由鐮刀灣村民組成的勘察隊跟着徐榮在大山裏持續勘測了40多天。回來後,他堅定地告訴鄉親們:“這渠能修成。”

  秋收過後,徐榮帶着妻子和女兒回到鐮刀灣村。時至臘月,在徐榮、左遺軒等人的組織動員下,一支由68人組成的鑿渠隊伍,帶上鋼釬、鏨子、錘子進入深山,開啟了生機鎮第一條絕壁天渠——衛星天渠的修建,拉開了生機鎮劈山引水的序幕。

  拼版照片:左圖為水利技術員徐榮(右)與修渠隊員的合影(資料照片);右圖為2024年4月24日,新華社記者楊文斌(左)與新華社簽約攝影師王純亮在拍攝絕壁天渠(潘希來攝)。

  在鑿渠的過程中,徐榮再三叮囑鄉親們一定要注意安全。工程進展到幾百米高的懸崖絕壁處,全是堅硬的岩石,手不能抓、腳無處站,望一眼崖底就頭昏腳軟。大家唯一的辦法就是腰繫繩索,從山頂按照規劃的路線向下一點點移動,人懸挂在半空中鑿出炮眼,用黑火藥炸出工作面,再將其他隊員吊至此處,用錘子敲、用鋼釬鑿……

  “崖當房,石當床。為引一渠救命水,不怕死來不怕傷。三十晚上不下站,初一早上接着幹。”這是當年修渠的人們編出來的民謠。

  拼版照片:上圖為2024年4月24日,護渠隊員在生機鎮高流天渠清理渠道;下圖為1960年,村民在七星關區生機鎮修鑿高流天渠時的情景(王振翔攝)。

  為了節省翻山越嶺往返的時間,鑿渠隊員們直接從家裏扛起背條上山,長期居住在懸崖上的山洞裏。每逢春節,在山洞口點上半截炸藥,一聲炮響,當做除夕夜裏迎接新年的鞭炮。

  1958年春天,鐮刀灣村衛星天渠正式建成通水,其他缺水的公社、大隊深受鼓舞,多條懸崖上的天渠相繼動工,在生機鎮掀起了20餘年興修水利的熱潮。

  拼版照片:左圖為2024年4月24日,修渠人劉新芝在介紹當年修建七星關區生機鎮高流天渠的情況;右圖為1960年,劉新芝(右一)與村民們在修鑿七星關區生機鎮高流天渠的情景(王振翔攝)。

  在修建高流天渠過程中,高流村支書許天珍是修渠隊伍中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有一次,當工程進展到當地稱為“一刀切”的懸崖時,為了在絕壁上取得一個立足點,許天珍手持木棒,從懸崖絕壁上連攀帶爬,橫移過去。千鈞一髮之際,“咔嚓”一聲,木棒斷了,許天珍從兩百多米高的懸崖上墜了下去,幸好被半崖上的荊棘絆阻,未墜入崖底,但已遍體鱗傷,暈了過去,隊友們把許天珍抬到衞生院治療。

  昏迷十多天后,許天珍清醒過來第一句便問:“我們的大溝修得怎樣了?大家都安全嗎?”他能拄着拐杖下床行走時,便三番五次要求出院,在他的一再要求下,醫生終於同意,要他出院後好好回家休息。可是,他一出院又立即投入到修渠工作中。

  拼版照片:上圖為2024年4月24日,護渠隊員在生機鎮巡護高流天渠時留影;下圖為1960年,村民們在七星關區生機鎮修鑿絕壁天渠時的合影(王振翔攝)。

  至今,當年許天珍用來固定麻繩的木棒,仍牢牢插在懸崖上方的石縫中。

絕壁天渠潤“生機”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在各級水利部門的技術支持和幫助下,當地村民投工投勞,在生機鎮的懸崖絕壁間,一錘一鏨,開鑿出10條絕壁天渠,總長130多公里,修建了8座水庫。在修築絕壁天渠和水庫過程中,有15人犧牲,50餘人受傷。

  當年,為讓天渠早日通水,當地的女同志還組成高流天渠“穆桂英排”長修隊(長期扎根山裏修渠的隊伍)和鎮江天渠“劉胡蘭排”長修隊。她們,把最好的年華奉獻給了絕壁天渠。

  拼版照片:這是當年參加修建生機鎮絕壁天渠的部分修渠人。上排左起依次為:劉新芝、許光福、楊光禮、劉明昌;下排左起依次為:單懷中、許光澤、劉顯榮、胡加榮(4月24日至4月25日攝)。

  採訪過程中,我們走村串寨,找到了當年參與修渠、如今仍然健在的8位修渠人,他們均已是七八十歲的老人。我拍攝了老人們的近照,他們很意外,也很欣慰——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有媒體人再訪天渠,為他們留影。

  拼版照片:左圖為2024年4月24日,護渠隊員在生機鎮巡護高流天渠;下圖為1960年,村民在七星關區生機鎮修鑿高流天渠時的情景(王振翔攝)。

  根據老照片位置對比,我們花了兩天時間找到了當年鑿渠的地方。在拼版照片上,一新一舊,歷史與現實交融,鑿渠與護渠人更迭。留住瞬間,記錄歷史,這是攝影記者的工作職責和使命。

  2016年底,生機鎮召開了一次以“弘揚英雄生機精神,加快脫貧攻堅步伐”為主題的慰問表彰大會。現場的老修渠人們胸前佩戴大紅花,雖已滿頭白髮,但眼神依然堅定。

  “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也是一段悲壯如歌的歷史。晴天響雷鑿絕壁,戰天鬥地開天渠。烏蒙奇絕,群山為證。”生機鎮高流村駐村第一書記華綱説。

  這是生機鎮高流村使用絕壁天渠灌溉的稻田(4月24日攝)。

  如今,生機鎮“水貴如油”的日子已成歷史。“八大水庫”總蓄水量達154.49萬立方米,“十大天渠”灌溉農田13700余畝。60多年以來,從鐮刀灣、高流、鎮江等絕壁天渠流淌過來的水晝夜不息,滋潤着生機鎮的大地。每一滴“天渠水”,都講述着生機鎮人民創造的水利工程奇蹟。

  立夏時節,赤水河畔,罩子山下,絕壁天渠所到之處,秧苗拔節生長,生機鎮生機勃勃。

記者:楊文斌

編輯:呂帥

【糾錯】 【責任編輯:劉昌餘 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