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水工業經濟向“新”而行繪藍圖-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信息展播>>正文

六盤水工業經濟向“新”而行繪藍圖

2024-05-30 14:48:40  來源:六盤水日報社

  六盤水堅持大抓工業,以新質生産力為着力點推進高質量發展,加速打造新型綜合能源、資源深加工“兩大基地”,“富礦精開”邁出堅實步伐。

  日夜奮戰,跑出項目建設“美錦加速度”。

  5月26日,總投資約100億元的貴州美錦“煤—焦—氫”綜合利用示範項目1號焦爐投料試産,這標誌着該項目由建設正式轉向生産,向着全面投産邁出實質一步。

  2022年11月1日開工建設,2023年12月18日一期1號焦爐點火烘爐,時隔半年後投料試産,項目建設跑出了“美錦加速度”,一塊塊黝黑粗笨的煤炭,“黑”着進“綠”着出,將變成居民生活、工業生産所需的電,新能源汽車行駛所需的氫燃料,農作物生長需要的複合肥……

  將煤炭“吃幹榨盡”的貴州美錦“煤—焦—氫”綜合利用示範項目,只是六盤水奮力譜寫新型工業化“藍圖”中的一個章節。

  新型工業化是六盤水高質量發展的底盤和支撐。圍繞打造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全國重要的資源精深加工基地的“兩大基地”目標,六盤水積極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持之以恒錘煉“看家本領”,使之向“新”而行,迎風生長。

  六盤水深入落實能源及能源化工産業“一二三四”發展思路,大力推進“富礦精開”,持續提升煤礦生産能力。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獲批省級煤炭找礦項目11個,佔全省同類礦産的28.9%。

  發耳煤業的智能化開採實現減人增效。

  發耳煤業率全省之先建成了第一個智能化綜採工作面,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2億余元,共建成8個(次)智能化綜採工作面,並完成7個生産輔助子系統信息化建設,礦井採煤已全部實現智能化開採。在智能化、信息化建設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發耳煤業近期還完成“5G+膠帶機”智能巡檢煤礦機器人示範項目,用機器人替代人工巡檢,實現膠帶運輸的智能化監測。

  搭上“智慧”快車的發耳煤業,不僅讓員工吃下了安全保障的“定心丸”,還讓企業生産效能、經營盈利、職工收入都邁上了一個&階。據了解,通過有序實施煤礦“六個一批”分類處置措施(即新建一批、技改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盤活一批和淘汰一批),六盤水完成技改建設和復産煤礦11個、釋放煤炭産能855萬噸/年,生産煤礦平均單井規模達到86.41萬噸/年、保持全省第一,穩穩坐住“西南地區煤炭保供中心”的位子。

  對六盤水而言,發展新質生産力是要統籌推進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加快培育特色新興産業,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

  該市精心編制了煤化工産業發展規劃,組建了煤化工産業發展專家庫,制定了《煤化工産業招商三年行動方案》和“一圖三清單”。5月6日,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八部門公布了貴州省化工園區(第三批)名單,六枝特區化工園區通過貴州省化工園區認定,批准同意水城化工園區按新建化工園區進行培育。

  以貴州美錦華宇新能源有限公司、貴州新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為龍頭,六枝特區化工園區依託煤炭資源和鋰礦資源,重點發展現代煤化工和精細化工産業,同時適度發展其他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學品。水城化工園區則以貴州能源水城“煤—焦—化—電”200萬噸/年循環經濟綜合利用項目、貴州旗力新能源100萬噸/年冶金焦及化産項目為主導,發展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産業。

  能礦裝備製造,與煤炭産業息息相關。六盤水把能礦裝備製造作為新興産業的重點板塊來打造,大力推動傳統煤電産業向高端裝備製造+生産性服務業多元化拓展,漸次形成“一核心一基地多園區”的錯位發展格局。

  為煤礦企業提供“4S”服務的龍鼎工貿。

  位於紅果經濟開發區的龍鼎工貿,這家以礦山非標準件加工、礦山機械設備製造銷售租賃及維修為一體的煤礦綜合供給服務型企業,業務不僅能滿足其“Boss”貴州邦達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所屬煤礦的需要,還為盤州市、黔西南州和雲南省曲靖市等周邊煤礦企業提供“4S”級服務,今年一季度,完成産值1.36億元,同比增長10.55%。

  與此同時,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首鋼水城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攻克了有害元素控制、鋼水潔凈度提升、軋後快速冷卻等幾十項技術瓶頸,實現72A簾線鋼研發突破,全市鋼鐵産業在推動技術創新和産品轉型升級道路上邁出了新步伐。水城海螺日産4000噸水泥熟料項目建成投産,實現國內同量級生産線首次配套六級預熱器,節能降耗優勢明顯,年消耗固體廢棄物百萬噸以上,打破了水泥行業“高耗能、高排放”的固有標籤。

  首鋼水鋼公司生産的72A簾線鋼産品細如髮絲。

  因此,六盤水的工業經濟中含“新”量越來越足,優“質”化漸行漸穩。到2023年底,全市工業市場主體達到10212戶;規上企業資産總額達到2617億元、同比增長5.9%;全口徑工業增加值達到617億元,佔GDP比重達39.6%,高於全省12.4個百分點;工業投資佔全市固投比重的56.3%,位居全省第一位;實現工業稅收83.27億元,佔全市稅收比重的54.8%,撐起稅收“半壁江山”。(顏春勻)

[責任編輯:李濤濤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