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故事丨絕壁天渠上流淌的“生機”-新華網
貴州頻道返回首頁
>>正文

圖片故事丨絕壁天渠上流淌的“生機”

2024-04-29 09:37:55  來源:新華網

  護渠隊員們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清理高流天渠旁的落葉與碎石,防止這些雜物堵塞溝渠(4月24日,無人機照片)。

  身旁是刀削斧劈般的懸崖絕壁,腳下是雲霧繚繞的萬丈深淵,護渠隊員們忙着清理水渠裏淤塞的枯枝、滾落的山石,這是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的絕壁天渠巡護現場。

  生機鎮所處的赤水河畔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雨水從天而降隨即滲漏,“靠着大河缺水喝”一度困擾着當地人民的生産生活。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在各級水利部門的技術支持和幫助下,當地村民投工投勞,在生機鎮的崇山峻嶺、懸崖絕壁間,一錘一釬開鑿出10條總長130多公里的絕壁天渠,修建了8座水庫。水渠修成後,渠水所到之地,荒山變良田。

  如今,絕壁天渠依然發揮着灌溉作用。曾經的修渠人健在的已經不多,而修渠人戰天鬥地的精神卻鼓舞着他們的後代,讓後人變成了巡渠護渠的接班人。

  赤水河畔,罩子山下,絕壁天渠所到之處,秧苗拔節生長,生機鎮生機勃勃。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護渠隊員們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清理高流天渠旁的落葉與碎石,防止這些雜物堵塞溝渠(4月24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護渠隊員們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巡護高流天渠途中(4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當地水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查看高流天渠水流量情況(4月24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護渠隊員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高流天渠清理滾落的山石(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護渠隊員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高流天渠清理滾落的山石(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護渠隊員們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巡護高流天渠途中(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護渠隊員們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巡護高流天渠途中(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護渠隊員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巡護高流天渠途中(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護渠隊員們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巡護高流天渠途中(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工人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修整衛星天渠(4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工人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修整衛星天渠(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工人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修整衛星天渠間隙留影(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這是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高流村使用絕壁天渠灌溉的稻田(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4月24日,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鐮刀灣村村民在絕壁天渠灌溉的稻田裏勞作。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拼版照片:這是當年參加修建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絕壁天渠的部分修渠人。上排左起依次為:劉新芝、許光福、楊光禮、劉明昌;下排左起依次為:單懷中、許光澤、劉顯榮、胡加榮(4月24日至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拼版照片:左圖為4月24日,護渠隊員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巡護高流天渠(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右圖為1960年,村民在七星關區生機鎮修鑿高流天渠時的情景(王振翔攝)。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左圖為4月24日,修渠人劉新芝在介紹當年修建七星關區生機鎮高流天渠的情況(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右圖為1960年,劉新芝(右一)與村民們在修鑿七星關區生機鎮高流天渠的情景(王振翔攝)。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上圖為4月24日,護渠隊員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巡護高流天渠時留影(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下圖為1960年,村民們在七星關區生機鎮修鑿絕壁天渠時的合影(王振翔 攝)。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上圖為4月24日,護渠隊員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高流天渠清理渠道(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下圖為1960年,村民在七星關區生機鎮修鑿高流天渠時的情景(王振翔攝)。新華社發

[責任編輯:鄧嫻 劉昌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