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慶“博士寨”:馬氏家風賡續百年歷久彌新-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信息展播>>正文

余慶“博士寨”:馬氏家風賡續百年歷久彌新

2024-04-24 17:45:58  來源:遵義日報

  “從教宜謹,志量宜大,氣宇宜寬,睦族宜譜,蒙養宜豫,職業宜勤,節儉宜崇……”91歲的馬昌元老人手捧“傳家之寶”——馬氏族譜,對馬氏長房六世祖馬應顯親擬留下的百年家訓爛熟於心,對余慶縣松煙鎮覺林村馬家寨,這個不到300人的家鄉小寨,何以人才輩出的緣由了然於胸。

  二十年前,記者在清明節後的一次鄉間採訪中,偶然發現了這個深藏於雞鳴三縣(余慶、鳳岡、湄潭)群山環抱的“博士寨”,據當年統計,全寨馬氏一門就出了16個研究生,其中有8個博士、13個留學美國、英國、法國的留學生。這個消息在《遵義日報》、《遵義晚報》、遵義在線網刊發後,轟動了余慶、遵義乃至貴州全省,還獲得了該年度的貴州新聞獎一等獎、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二十年後,也是在天清氣朗的清明節期間,記者特意再次踏訪這個小山寨,從馬昌元這位鮐背老人的“馬氏族譜”最新記錄裏,又有了新發現。至今,全寨馬氏一門共計出了24個研究生,其中已有14位博士、10位碩士,以及100多位大學生。當年那個考上哈爾濱理工大學,因父親殘疾家庭經濟拮據,只帶上從鎮農信社借貸的1000元去上學,讀到畢業的後生馬家族,如今已供職於湖北武漢的一家大型國企,並早把父親接去團聚生活在一起了。更有趣的是,原來馬家寨的這個寨名,也被名聞遐邇的“博士寨”所取代了。

  “族中各父兄須知子弟當教,教法當正,養正當豫。他日若學成從政,固為良士為廉吏;即是為農為工為商,亦不失為淳謹君子。”馬昌元老人誦讀的這段“應顯規訓”,便是土生土長在馬家寨、清末光緒年間的秀才馬應顯,在寨子裏首開私塾學堂時,專為馬氏家族擬定的“家規家訓”。

  村民馬邦興説:“我們馬家寨家家戶戶,自古以來就有一種風尚,不比吃穿住行,就比誰家孩子讀書得行。”

  寥寥數語,道盡了博士寨崇文尚學的秘籍。

  1940年初,浙江大學理學院、農學院以及師範學院理科系的近千名師生,搬遷到了貴州湄潭繼續辦學。就在這一年,來自馬家寨的一對胞兄弟馬光煌和馬光灼,雙雙考入剛遷到湄潭的浙江大學。馬光煌後來成為一級劇作家,創作了代表作絲弦劇《空印盒》,還被選送到北京,向黨和國家領導人作匯報演出。而馬光灼則先從教,後來擔任了貴州省農科院園藝所所長。

  馬光煌、馬光灼為馬氏家族的後輩樹立了榜樣,一代代馬家寨人賡續傳承家訓,謹記“志欲大而心欲小,業雖不同勤則職業修,儉約可以養德,浩然自得可以養氣……”的訓導,通過勤學苦讀改變了自身和家庭的命運。他們散佈於五湖四海,活躍於社會各界,有的成長為國家棟樑之才。

  “睦族有三要四務,三要曰尊尊、老老、賢賢;四務即憐幼弱,恤孤寡,周窘急,解紛爭。”馬家寨一波波先賢既為後人樹立了標杆,更把崇文重教刻入了馬家寨人的成長基因中。寨中凡有立志讀書但家庭貧困的孩子,寨中人都會鼎力相助。

  “我們寨家家都遵循規訓,不論誰家,都以子女好好讀書、好好做人作為治家根本。”在松煙中學教書的馬家福告訴記者,他的女兒今年即將參加中考,成績在學校名列前茅。

  博士寨這份厚重的文氣,也成為余慶新時代農村發展的底氣。

  博士寨在余慶縣“四在農家·和美鄉村”的探索實踐中,以厚實的文化底蘊、和諧的人文環境,如今已打造成了余慶縣持續賦能鄉村振興的升級版示範點。

  博士寨所在的覺林村,以前村民頂着烈日在稻田裏撒肥殺蟲,一幹就得三四天。現在村里加快現代科技興農步伐,村民用上了無人機,一天就能完成幾十畝稻田的病蟲害防治。

  博士寨所在的松煙鎮,不但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還大力引導村民學科技、學文化、學技能,有的學習種植養殖、有的學習烹飪營銷,爭當有文化的新時代農民。

  博士寨勤耕苦讀、尊師重教的家風家訓,已成為余慶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鮮明元素,映照出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讓余慶這片“積善”之地,潤物無聲地實現風貌美向風尚美轉型。(記者 王勝旺 石影 金梟梟)

[責任編輯:吳雨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