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第一批浸種,4月1日拌種,4月2日開始播種……10天不到的時間,位於貴安新區高峰鎮龍寶村龍寶大壩的1261畝現代農業示範田水稻播種環節工作就已完成。
4月8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塑料薄膜棚裏一塊塊缽盤整齊地放置在一起,盤內的禾苗已經冒出了尖細的嫩芽。市農業農村局蹲點技術指導服務組成員張斌告訴記者:“用業內的術語,這叫‘立針’,也就是人們所説的發芽,再過20多天,這些秧苗將從育秧棚移栽到田裏茁壯成長。”
今年是“龍寶種糧”模式在這裡實踐驗證的第二個年頭,各項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龍寶大壩是貴安新區水稻種植條件較好的片區之一,這裡水源充沛、地勢平整,有基本農田3300多畝。2022年,貴陽貴安為探索提升糧食單産水平和農業經營效益的有效路徑,在這裡開始了現代農業示範田建設,總結出“龍寶種糧”模式,即在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基礎上,遵循市場化規律,圍繞“優種、機械化、組織方式、改革創新、實際成效”五個示範,以農業科技投入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為抓手,探索構建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新型經營主體、農戶四方新型利益聯結機制,推動適度規模化種糧的生産模式,從而實現畝均收入、人均收入、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提升。2023年實踐驗證結果顯示,在農業科技的支撐下,畝均産量達652.1公斤,其中“泰豐優79”優質稻自育品種最高畝産達到939.4公斤,在黔中高海拔地區首次突破900公斤。
示範田的示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優種。張斌介紹,以前這片大壩種植的水稻品種多達40余種,産量和品質良莠不齊。今年,在示範田的帶動下,龍寶大壩已全部換種,栽種産量高、口感好、市場認可度高的“川優3727”和“泰豐優79”。
其次是育苗。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與傳統濕潤育秧苗相比,示範田採用的無紡布缽盤集中育秧不僅效率大幅提高,1畝缽盤苗可滿足50至60畝大田移栽,而且秧苗質量好、抗逆性強,同時移栽時適用於機插作業,極大提高了勞動效率。為了提升單産,示範田主推“兩增一調”技術,即增加種植密度、增加鉀肥使用量和調節氮肥使用時期和次數。傳統種植密度為每畝6000至8000叢,而龍寶大壩示範田提高至每畝12000叢。
“示範田剛開始插秧時,老百姓是很抵觸的,幾十年的莊稼戶沒見過這麼種的,甚至有人還説這麼大的密度像在種雜草一樣,産量肯定不行。”龍寶村村支書吳啟勝説,種植效果卻讓大家眼前一亮,去年示範田測算凈收益為每畝1420元,比農民自種田高了113.6%。示範田的示範效應也逐漸體現出來,農戶不僅接受了新的種植方式,也開始在自己的土地上“複製”起來。
“示範田的機械化運用也讓農戶有了直觀的感受和觀念的改變。”張斌介紹,目前,水稻育苗、插秧、植保、收割的全程機械化技術已經成熟,去年通過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的種植,糧食生産成本較農民自種田降低了38%。
2022年,隨着龍寶大壩示範田建設工作的啟動,高峰鎮文何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也應運而生。通過各級補貼和技術支持等,目前合作社已有拖拉機、收割機、播種機等各種農機11&,每年在當地及周邊縣區耕作面積達5000多畝。合作社負責人劉文何介紹:“今年我們合作社在示範田內開展水稻全程機械化種植500畝。”
“建設示範田的意義是為了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以科技為抓手,推動土地適度規模化種植,提升畝均産值和農戶收益,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從去年的實踐來看,産量、産值都有質的提升,示範效果也較為明顯。”張斌介紹,示範田剛開始建設時,當地種植大戶僅有個位數,今年已經擴充到27家,示範帶動作用可見一斑。
“做個簡單的比較,我們自種稻田每畝出田谷在550公斤到600公斤,扣除近20%左右的雜質和水分,畝均産量也就是450公斤左右,但是通過科技種田,示範田稻穀扣除水分和雜質外,畝均産量達到600多公斤,而且由於統一優種,收購價也更高。”種植大戶魏華亮説,“這麼高的産出,誰看了不心動?所以我們都爭先恐後地來學技術。”
種子選用、育苗、栽種、病蟲害防治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強有力的技術指導,缺一不可。張斌説:“我們現在做的就是通過示範田建設,讓大家看到效果、積極學習各項技術,反哺到種植業上。”
不誤農時、不誤農事。據介紹,4月底,示範田的秧苗將開始移栽,並於5月上旬全部完成,在科技的助力下,可以預見,今年又將是一個豐收年。
貴陽貴安以龍寶大壩為試點,探索“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的聯耕聯種聯營模式,讓生産成本有效降低,糧食産量大幅提升,而且農民、經營主體、村集體的收入都得到增加,實現了一舉多贏。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下一步,將持續推進“龍寶種糧”模式實踐,並根據貴陽貴安實際情況不斷進行調整和優化,確保實現可複製、可推廣,逐步在貴陽貴安擴大模式運用範圍,堅決守牢糧食安全底線,提高糧食單産水平,增強糧食生産和供給能力。(記者 李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