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養殖 “接二連三” 綠色發展
“貴牛”唱響鄉村振興新牧歌
鳳岡縣新建鎮橋塘村村民放養的肉牛。喬啟明 攝(貴州圖片庫發)
視點
清晨,薄霧濛濛,思南縣許家壩鎮蒲家寨村養牛大戶譚衝早早起了床,正忙着裝秸稈、拌飼料,為圈裏的90多頭黃牛準備“早餐”。
“還是養牛好,風險低,收益高,要的就是一個穩定。”在貴州,和譚衝一樣,越來越多的農戶養起了肉牛。漫步黔地村寨,隨處可見的是村民喂牛、談牛、牧牛的場景,買牛、養牛、賣牛正成為農戶的生活日常,牛生意已成為很多農戶的重要增收手段。
貴州省擁有關嶺牛、思南牛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獨具特色的草山資源和生態環境,為“貴牛”肉質的高品質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貴州肉牛産業發展勢頭持續向好,2023年全省肉牛養殖量達670萬頭,存欄503萬頭、出欄167萬頭,牛肉産量22.2萬噸,肉牛存欄量、出欄量位居南方省份前列,已形成較好的産業基礎。肉牛産業正成為貴州特色産業、富民産業。
草料先行築“糧倉”
新年伊始,武陵山區,沿河自治縣夾石鎮河壩村村民杜顯權説出了心裏的新年願望:“繼續擴大養牛規模!”
50歲的杜顯權和牛打了多年交道,最多時養殖110頭,平均每年出欄70多頭。依託河壩村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擴大養牛規模,他的牛生意越做越大,也悟出了養牛之道:“要養好牛,就得種好草。”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過去,在沿河種植飼草的數量有限,從外地購買飼草成本過高,導致養殖成本陡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群眾的養牛積極性。
為加快飼草料體系建設步伐,近年來,沿河自治縣提出做大做強肉牛産業,做好“草文章”,加快打造“西南牛城”步伐。重點實施建設種植牧草養殖基地,擴大人工種植牧草、改良天然草地等措施,保證肉牛進食天然的草料。
該縣農業農村局成立人工種草工作專班,負責抓好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加大督促檢查。去年新增種植甜高粱1.5萬畝,持續為全縣肉牛提供優質口糧。
沿河自治縣申請2023年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450萬元,推動全縣農戶種植牧草1.2萬畝,物化補貼(草種、肥料)資金210萬元、飼草料收儲補貼資金240萬元。補助對象為縣域內種植牧草的企業、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村集體經濟組織、種植戶等,優先對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進行帶動幫扶。
聚焦建設高質量綠色農畜産品生産基地,堅持“為養而種,為牧而農”的發展思路,加快建立地域性飼草平衡機制,推進種養結合、草畜配套,逐步形成植物生産、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生態循環系統。
如今,在沿河自治縣,越來越多的農戶養起了肉牛,吃上了“牛飯”,走上生態畜牧産業發展致富大道。2023年,該縣23個鄉鎮(街道)購置甜高粱草種2.4萬公斤,肥料600噸,總産量6.5萬噸以上,産值4000萬元以上。
威寧自治縣板底鄉百草坪牧場。羅大富 攝(貴州圖片庫發)
政策支撐強底氣
2023年11月30日,思南縣許家壩鎮牲畜交易市場正式開市,開市當天,肉牛成交520余頭,金額突破500萬元。這一消息讓養牛大戶譚衝更踏實了:“新建的交易市場,讓買牛賣牛定點交易,價格公開透明,再也不用四處跑,也不再擔心買不到牛,賣不出牛。”
據了解,許家壩鎮肉牛交易市場總用地42.5畝,能夠滿足2000頭牛同時交易,全年交易量可達10萬頭,彌補了思南黃牛産業的短板,解決了思南縣及周邊區縣農戶“買牛難、賣牛難”的問題,成為助推黃牛産業發展的“加速器”。
圍繞“思南黃牛”這個核心品牌,思南縣大力推進“六方合作”創新發展模式。推動政府、職能部門、金融、保險、企業、農戶緊密協作,打通養殖、銷售、融資和保險等渠道,推動産業全鏈條發展,打造思南黃牛産業集群。
聚焦組織和服務兩個保障、強化産業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經營主體培育三個關鍵抓手,思南縣開創“企業+農戶”、大戶領養、小戶大養、村企村社合一四種發展模式,完善牧草種植、養殖規模、活牛交易市場、屠宰加工、黃牛銷售&&五個産業鏈條,逐漸形成了“一二三四五”的肉牛産業發展模式,有效助推肉牛産業高質量發展。
各類保障增強了農戶養牛的信心和底氣,和譚衝一樣,越來越多的返鄉青年養起了黃牛,同時通過招商引資、動員“春暉人士”返鄉創業等方式培育了一批本土優質企業,新增了200余家10頭牛規模的小型養殖場參與産業發展,推動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的産業集群地。
緊抓産業發展“牛鼻子”,思南縣堅持“種養循環,綠色發展”的思路,持續做優做強黃牛養殖産業,成功讓黃牛産業成為特色産業、綠色産業、致富産業。
關嶺自治縣牛肉深加工車間。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向淳 攝
“鏈”上發力闖市場
走進關嶺自治縣頂雲街道食藥大健康産業園區的貴州犇竔焱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員工們正身着白色工作服、戴着口罩忙着趕制訂單。
“公司主要的牛肉製品有醬牛肉、手撕牛肉,還有碳烤牛肉,副産品有香辣牛肉、牛肚、牛腸。”該公司總經理苑宏峰指着忙碌的生産線説,目前需要增加的是速凍食品,將增加火鍋牛肉、牛排、牛肉串這一類産品。
“關嶺牛低脂肪、高蛋白,做成休閒食品口感非常好,我們開發了40多種系列産品,在北京、廣州等地銷量很旺。”苑宏峰説,以關嶺牛為原材料加工的休閒食品廣受市場青睞。
從“養得好”到“賣得好”,關嶺縣積極探索“線上團隊銷,線下專店賣”相結合模式,拓寬市場銷售渠道,提升關嶺牛的市場佔有率。通過採取“牧場+屠宰場+銷售市場”的經營模式,直接面向永輝、盒馬鮮生等大型商超供貨,與京東、天貓等線上&&建立合作關係,推動關嶺牛進入一線城市,邁向高端市場。
以建設“生態畜牧業強縣”為目標,關嶺自治縣圍繞種、養、加、銷全過程,推動關嶺牛“接二連三”融合發展。該縣牧草種植面積15.55萬畝,成立飼草生産加工企業3家、飼草專業合作社7個,建成年屠宰量10萬頭屠宰場一個,培育引進肉牛深加工企業3家,建成生態畜牧業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一個,努力實現從“賣肉牛”向“賣牛肉”的根本轉變,不斷發展肉牛深加工,做足做細“牛經濟”全産業鏈文章。
目前,關嶺自治縣已構建牧草種植、養殖基地、屠宰加工、餐飲服務等融合發展的産業體系,種、養、加、銷綜合産值達23.2億元,真正讓關嶺牛走出大山,帶動當地群眾持續增收致富。(記者 潘佳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