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黎平創新打造職業技能培訓基地-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信息展播>>正文

貴州黎平創新打造職業技能培訓基地

2024-01-24 16:23:53  來源:黎平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緊盯大灣區需求 發揮“橋頭堡”作用

貴州黎平創新打造職業技能培訓基地

  黎平縣是貴州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的重要縣份之一。近年來,該縣聚焦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低、範圍窄難題,緊盯粵港澳大灣區用工需求,以實施全省“一縣一試點”改革試點為契機,創新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技能培訓基地,提高培訓精準性、有效性、實效性,提升群眾就業議價能力,為高質量發展和“橋頭堡”建設提供有力人才保障。2023年以來,基地共開展職業技能培訓86期3076人,帶動就業2918人。

  多方聯動“建”基地

  政府主導建。按照“服務就業、支撐産業、提升技能、培養人才”思路,用好省、州支持的850萬元資金,積極將黎平縣建設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職業技能培訓基地申報為2023年貴州省“一縣一試點”,及時印發《黎平縣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省級職業技能培訓基地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成立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黎平縣省級職業技能培訓基地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責任人、目標任務和工作要求,加快建設集技能實訓、技能競賽、技能等級認定等服務於一體的職業技能培訓基地。

  部門協同建。建立協調聯動機制,統籌人社、財政、發改、教育、文廣、自然資源等部門和鄉鎮以及相關協會工作資源,盤活國有閒置資産擴大基地規模,發揮鄉鎮作用召集培訓人員,用好企業資源提升培訓質量,構建起“縣級統籌、部門聯動、鄉鎮協助、企業落實”的工作格局共同建設培訓基地。同時,在政務服務大廳打造綜合服務窗口,為企業提供政策辦理、培訓申請、公司註冊、創業申報等“一站式”服務,助力基地建設。截至目前,為培訓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85次,解決問題112個。

  企業擔當建。聚焦理論培訓、生産實訓、技能鑒定等服務需求,選擇縣域內技能培訓基礎、能力和業績好的黎平黔靈女家政培訓學校、黎平縣眾城職業技術培訓學校、黔東南衛平烹飪技術學校、黎平侗鄉茶城有限公司和黎平縣錦華職業技術學校5家培訓企業,通過縣國有&&公司以項目專項資金入股企業、擴大培訓規模、提升培訓質量、分紅企業培訓利潤的方式進行合作,推動政企産訓資源優化配置。目前,已投入資金1332萬元建設基地,其中專項資金790萬元,企業自籌資金542萬元。

  突出技能“強”基地

  完善培訓設施。堅持“培訓+實操”相結合,將專項資金用於支持培訓企業購置和升級實訓設施設備,有效增加職業技能培訓資源供給,推動企業更好地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讓學員同步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有效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暢通人才培養與實訓就業的雙向轉換。目前,已投入使用叉車、焊機、護理床、觸屏電視、電腦設備等實操設備720余套。

  開設特色課程。緊盯市場用工需求和以黎平為中心、覆蓋周邊縣的培訓需求,分類謀劃培訓工種,優化培訓教材和教學方式,建立起質量優、特色強的培訓課程體系,推動職業技能培訓由單項選擇向多項選擇轉變。聚焦打造“貴州技工”品牌,提升以電工、焊工、叉車工等工種為主的培訓課程;聚焦以大齡困難就業群體為主的群眾就業,升級家政服務、中式烹調等技能培訓;聚焦傳承非遺、木構建築等傳統文化,發展鄉村旅游、傳統木構、農特産品加工等特色産業,拓展民族品牌效應,開設以木構工匠和網絡直播等技能工種為主的培訓課程。目前,基地開設有家政服務、叉車工、電工、焊工、中式烹調等實用性工種培訓班和網絡直播、木構工匠等特色培訓班,一次可同時培訓1000人。

  培育師資隊伍。採取內外結合的方式,在注重培優現有教師的同時,聘用一批省內知名專家和本地行業領軍人物為培訓老師,充實和優化基地師資力量。鼓勵支持培訓企業與用工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聘請一批技師、優秀專業技術人才擔任指導教師。同時,聚焦木構工匠等傳統特色産業人才培育,把本地工藝精湛的傳統木工、掌墨師等組織起來,針對性開展系列師資培訓,做好技能鑒定和等級證書發放服務,培育出一批持證的本土木構工匠大師。目前,5個培訓基地共有理論教師37人、實操教師54人。

  緊盯就業“活”基地

  推行“訂單式”培訓。聚焦對實踐實操要求高、時間長的木構工匠工種培訓,創新“訂單式”培訓方式,由基地將培訓業務與生産訂單相結合,把培訓課堂搬進生産現場,帶領學員在技能培訓的同時接單生産,培訓實操與訂單生産同步進行,推動學員既在生産實踐中提高技能,又用學到的技能掙薪酬,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打破“所教非所需、所學非所用”的困局,培育一批專業能力強的“黎平工匠”。2023年來,開展木構工匠培訓4期151人,帶動就業135人,培訓後就業人員平均收入由6000元/月提升至8000—10000元/月;基地企業接單木構建設工程項目16處,工程總造價801萬元,帶動學員就業135人。

  推行“定崗式”培訓。強化培訓基地與用工單位的合作,由用工單位“下單”勞動力,供需雙方簽訂用人及人才培養協議,基地根據用工單位的標準和崗位要求確立培訓目標,針對性地招生、開班、教學,培訓結束後“交付”合格學員,以“量體定做”的方式培養用工單位滿意的專業化技能化人才。目前,已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開展以電工、焊工、叉車工等技能工種為主的定崗培訓52期1502人,帶動就業1426人,培訓後就業人員平均收入由5000元/月提升至8000元/月。

  推行“定向式”培訓。注重“培訓+就業+産業”融合,培訓基地結合縣內産業布局謀劃技能人才培訓規劃,巧借東西部協作東風,強化與大灣區企業在網絡直播、特色餐飲等行業的交流合作,聯合製定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過程管理方式,結業後可優先進入合作企業就業,定向培養一批技能型勞動力。目前,已開展以家政服務和烹調師等工種為主的定向式培訓14期636人,帶動就業612人,培訓後就業人員平均收入由3000元/月提升至5000元/月;已開展網絡直播定向式培訓12期640人,帶動就業607人,培訓後就業人員平均收入由6000元/月提升至8000—12000元/月。

  優化服務“暖”基地

  培育就業服務隊伍。創新“就業中心+勞務經紀人+勞動力”就業模式,注重從群眾中培育一批勞務經紀人,通過勞務經紀人與群眾“面對面”交流及“親傳親、友傳友”等口碑聯絡,搭好勞動力與政府、企業間的溝通橋梁,帶動更多農村剩餘勞動力用好政策、參加培訓、就業創業、獲得增收。同時,在縣鄉村明確就業服務聯絡員,與企業服務人員一起,建立起縣—鄉—村—企業四聯信息共享機制,進一步暢通“收、訓、供”的轉換渠道。截至目前,全縣培育勞務經紀人460人。

  建立跟蹤服務台賬。依託貴州省勞務就業大數據&&及其他就業服務&&,建立就業動態跟蹤服務台賬,面向包括培訓人員在內的未就業人群開展崗位推薦、直播帶崗、線上線下面試、人員集中輸送、到崗後穩就業服務等就業全流程跟蹤管理服務,幫助群眾更好就業。目前,為1.17萬人提供了就業跟蹤服務,帶動4500餘人實現就業。

  提供金融服務擔保。鼓勵金融機構開辦創業擔保貸款業務,對掌握實用技能的培訓人員成功創辦企業的積極發放創業擔保貸款,對符合貼息條件的積極兌現創業擔保貸款貼息資金,幫助解決接受過技能培訓、掌握實用技能的群體創業就業的融資需求。目前,為65名培訓後創業人員提供了政策諮詢服務,為2名培訓後創業人員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0萬元。

  搭建對接服務&&。聚焦提升就業服務效能,積極搭建“勞務聯絡工作站+東西部協作服務中心+勞務便民暖心屋+零工市場”就業服務綜合&&,即在廣東佛山、浙江杭州、貴州貴陽3地創建覆蓋10.8萬名務工群眾的勞務聯絡站點,推動“資源共享、信息互通、角色互補、&&共建、就業共促”;在佛山市創建佛山市·黎平縣東西部協作服務中心和創建佛山市∙黎平縣勞務便民暖心屋,搭建起黎平籍在粵務工人員就業服務陣地;在黎平創建首家零工市場,廣泛收集用工信息,為零工人員和縣內外用工主體提供就業服務,促進群眾更加方便快捷地實現穩崗就業。截至目前,零工市場累計收集崗位3.26萬個,推送崗位2.16萬個,促進3031名群眾實現就業。(龍雪 劉輝)

[責任編輯:李濤濤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