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縣人民法院雙井人民法庭管轄楊柳塘、雙井、馬號三個鎮的一審民商事案件,轄區面積約460平方公里,總人口約7萬人,90%以上是少數民族。法庭積極運用“楓橋經驗”,結合民族地域特色,做實“調”案子,“解”心結法定職能,緩解少數民族群眾懼“訟”畏“審”難題,優化基層治理。
夯實黨建引領“基礎針”,鑄牢民族法庭建設
始終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積極參加院機關每週一的集中學習會、主題黨日活動,到黑衝戰鬥遺址、烈士陵園等紅色基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充分利用“學習強國”“法宣在線”等&&強化自學。加強與轄區內黨委、政府、村支兩委溝通&&,結合轄區習俗,積極探索人民法庭工作與基層治理體系的切合點,堅持抓黨建促審判,專業化、規範化、智能化協同並進,不斷加強化解社會矛盾、推進基層治理等工作。
拉緊基層治理“交叉針”,構建多元共治格局
主動把訴前調解融入黨委領導下的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結合轄區“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基層治理機制,建設“1+N”訴源治理基層組織,完善和創新人民法庭與轄區黨、政、群四位一體聯動調解機制。聯合縣司法局擬定《施秉縣關於進一步推進訴源治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各行業、各部門在訴源治理工作的職能職責,形成訴源治理“一盤棋”模式,不斷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司法需求。對在訴前調解工作中發現存在“民轉刑”風險情況,通過綜治信息&&推送至綜治部門、轄區政府等組織,即時跟蹤處置案件、互通處置情況,近年來均無“民轉刑”案件。
穿好訴調對接“引導針”,提升非訴解紛質效
探索“互聯網+調解”模式,及時審核當事人立案申請,製作《施秉縣人民法院訴前調解告知書》,主動釋明訴前調解規則並進行類案宣傳,引導當事人自願選擇非訴程序解決矛盾糾紛。利用在線調解&&,及時將訴調案件委派給特邀調解員、基層調解組織,實現全流程網上辦理。在用足用好“雲間”審判系統、“多元調解&&”等法院智慧化成果的前提下,善用微信、QQ等互聯網技術進行遠程調解,面對面開展談心調解,促進了糾紛解決的“跨界”融合,實現矛盾糾紛“全程在線”解決。今年已共計委派訴前調解案件113件,調解成功75件,調解成功率66.4%。
練好調解組織“功夫針”,優化司法服務保障
聯合縣司法局成立施秉縣訴前人民調解委員會,協調轄區非遺、少數民族服飾等行業調解組織化解矛盾糾紛,打造“1+N”調解&&。建立調解業務指導“五個一”機制,即每季度組織調解員進行一次集中授課、開展一次集中研討、發布一篇常見及典型案例、講解一次少數民族習俗、走訪一個調解組織,利用網上答疑、雲端授課及實地指導、以案促培等方式對調解人員進行指導和培訓,實現對調解業務指導的全面覆蓋。目前,各村均有“法律明白人”和鄰里鄉親調解隊,在楊柳塘鎮、馬號鎮設立兩個法官工作站,在雙井鎮龍塘村設立一個傳統村落保護法官工作站,將所轄的三個鄉鎮共計26個村作為訴訟服務點,充分發揮“馬錫五審判方式”優勢,開展調解指導、法律宣傳、巡迴調解等工作。今年以來,已巡迴調解72次。
勾好法治宣傳“混合針”,築牢多元解紛氛圍
法庭以“雙語”為溝通橋梁,建立普法宣傳“一週一村”機制,利用趕集日、“姊妹節”“蘆笙會”等苗族傳統節日,深入學校、村寨等開展普法活動,利用法院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網絡&&加強典型案例宣傳,聯合轄區“一辦兩所”、村支兩委、調解組織,結合設立的訴前委派調解中心、少數民族調解室、法官工作站,以站點為依託,開展“巡迴調解”,進行“現場”普法。今年以來,共計宣傳典型案件5件,開展法律宣傳21次。(吳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