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家福:“無聲世界”“竹”夠有趣-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資訊展播>>正文

鄧家福:“無聲世界”“竹”夠有趣

2023-12-15 17:40:31  來源:岑鞏縣融媒體中心

  一根竹竿、一把篾刀、一雙巧手,起底、編織、鎖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岑鞏縣客樓鎮白家壩村、村民鄧家福在制作竹制品。(吳念 攝)

  聽不到半點聲響,説不出一言半語,憑著一股韌勁、一份堅持,年近八旬的鄧家福老人在“無聲世界”裏靜心編竹六十載。一根根普通的竹子,在老人的手中被劈成粗細不一、厚薄一致的篾條後,經過一番經緯交錯,一片片篾條變成了一個個結實耐用、精巧絕倫的籮筐、背簍、籃子等生産生活用具。

鄧家福在給制作好的小提籃裝提手。(吳念 攝)

  “一件竹制品從破篾到成品,一般要經過十幾到三十幾道工序。”鄧家福的弟弟鄧家祿説,竹編主要以本地的水竹、金竹、毛竹等天然植物為原材料,編織竹器所有工序全靠手工操作,要經過選材、破篾、刮篾、編織、裝提手等多道工序,且每道工序都要求嚴格,破竹要寬窄厚薄一致,編織要挑壓用力適度,稍一疏忽,就會前功盡棄。哥哥20歲時開始自學竹編手藝,由于聾啞,通過看人制作、拆舊重編、一次次摸索、一遍遍實踐,無數次劃破手指,無數次挑燈夜學,付出了很多艱辛,整整用了三年的時間,才學會了制作簍筐的手藝。

  “上世紀60年代,哥哥制作的簍筐一擔能賣四五塊錢,那時候一個勞動力幹一天活一般只能掙2毛錢。”巧手傳承技藝,勤學磨礪匠心。談起哥哥,鄧家祿滿臉自豪。

鄧家福手工制作的竹籃細致工整。(吳念 攝)

  鄧家福是貴州省岑鞏縣客樓鎮白家壩村人,年幼時,他因病落下終身聾啞殘疾,一生未婚,無兒無女,一直都是和侄兒鄧有佩一家生活在一起。幹凈整潔、勤勞簡樸、做事靠譜,老人和侄子侄媳們相處融洽,一大家子其樂融融。

  “大伯每天從早上6點一直編到天黑,有時晚上還借著燈光編,一天能編3個小提籃。”在鄧有佩的眼裏,大伯一生勤勞務實,做事一絲不茍,農忙時節幫著幹農活,農閒之余就制作竹制品售賣,還兼顧著幫帶小孩。有了大伯的幫襯,一家人的生活蒸蒸日上。

鄧家福展示制作好的小提籃。(吳念 攝)

  時序輪替,歲月變遷,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量的手工制品被機器制品替代,塑膠器具、玻璃制品在人們的生活中全面普及,曾經與生産生活息息相關的民間竹編工藝漸行漸遠。面對傳統竹編技藝日漸式微的現狀,鄧家福老人沒有固步自封,他順應時代潮流,日夜思索如何創新竹編技法,日益精進制作技藝。現在,老人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結合起來,開發了一個個做工細致工整、外形精巧美觀、實用大方的“新品”,讓老手藝貼近新生活。

鄧家福的弟弟鄧家祿在陪伴哥哥制作竹制品。(吳念 攝)

  “以前,哥哥只會編籮筐、簸箕和背簍這些農村常用的生活實用器具,現在哥哥還學會了編小竹籃、小提籃。”鄧家祿説,哥哥很聰明,也很好學,通過不斷的精進技藝,現在做工更精細、樣式更美觀、産品更好賣。編好的竹制品,通過客戶到府購買、駐村幹部幫忙網上銷售和到集市售賣,銷售無憂,一年能賣四五千塊錢。加上黨委政府的照顧,哥哥一年能領取1萬多元的農村五保供養生活經費,生活有保障。

鄧家福和侄兒在打理菜園。(吳念 攝)

  “沒有科技與狠活的純手工竹制品不含甲醛,低碳環保。”在貴陽居住的楊桃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鄧家福老人的手工竹制品後,買了一個小提籃。“自己出身農村,深知生活不易,聾啞人更難,支援農村綠色生態産品助農增收,也是踐行綠色消費理念、暢享幸福生活的需要。”楊桃妹説。

  從青春年少到兩鬢染霜,鄧家福以竹為主題,擇一事,終一生。

岑鞏縣客樓鎮白家壩村一角。(吳國明 攝)

  越過塵世的喧鬧與嘈雜,在日復一日的破篾、年復一年的編織中,他以竹為生、以竹為樂,用“指尖上的舞蹈”把竹子與人的韌勁與耐性合二為一,將自然之美濃縮在縱橫之間,以交錯之美展現竹韻藝術,用一件件平實自然、純粹古樸的竹編制品為傳統手工藝重賦蓬勃生命力,在這個時代留下屬于自己的“驚鴻一瞥”,推動傳統技藝代代相傳。(周燕 吳念 楊雪梅)

[責任編輯:王雪松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