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普覺:和美鄉村展畫卷 茶尖溢出幸福來-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信息展播>>正文

松桃普覺:和美鄉村展畫卷 茶尖溢出幸福來

2023-12-12 10:02:00  來源:微松桃

  近年來,松桃苗族自治縣普覺鎮努力把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成果轉化為“和美鄉村”建設的實踐,依託萬畝茶園,將“棉花山”建設成為“致富山”,促鄉村環境塑形與鄉村文化鑄魂齊頭並進,構建“富、學、樂、美”新農村。如今,一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美好生活畫卷在普覺鎮棉花山村徐徐展開。

熊海周攝

  強産業,走出茶山致富路

  棉花山村轄區9.8平方公里,位於松桃普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園區之內。走進園區,放眼望去,成片的茶山連綿起伏,茶壟整齊劃一。松桃一誠茶業有限公司的制茶車間就藏於棉花山村內這一片蒼翠之中。車間內,機器轟隆,茶廠負責人楊平正在進行新一批冬茶的炒制。楊平不光是市級龍頭企業一誠茶業的負責人,也是普覺棉花山村的致富帶頭人,一誠茶業從創建至今,每年茶葉産量已達60萬斤,吸納棉花山村及周邊村寨25名村民長期穩定就業,每年向村民發放勞務工資100余萬元。

熊海周攝

  楊平介紹,現在不光是傳統的炒茶、制茶、銷茶,近年來,依託茶旅融合的發展思路,越來越多游客的到來成為了茶産業發展的新元素。

  “當茶葉進入採摘期時,游客們都會帶上自己的小孩到茶園裏來,學習採茶技術,或到我們加工廠裏來參觀茶葉加工的各個環節,有些游客還通過抖音、微信等&&,把我們整個茶園一些美好的風景記錄下來,分享給親朋好友,幫我們茶園做了一個很好的宣傳。”

熊海周攝

  游客的到來不僅促進了該鎮茶葉和周邊特色産品的銷售,還提高了企業效益,每到採茶旺季,在該公司現有2000畝茶園裏,平均每天有20至30名游客在其茶園觀賞游玩。

謝慧芳攝

  發展至今,棉花山村集體種植油茶面積215畝,種植生態綠色有機茶葉1.2萬畝,建設成為銅仁市單體集中連片茶葉種植面積最大的園區,帶動本村260余名村民就業,戶均增收5200元左右,年土地流轉收益42.8萬元以上。棉花山村茶産業涉及周邊六個村,受益農戶達688戶3624人,産業的發展鋪就了“林中有茶、茶中有花、花中有果、四週有人家”的和美鄉村畫卷主基調。

  學技術,構建人才振興網

  “要仔細觀察芽口、枝口,來判斷從哪個位置剪枝……”在棉花山村的集體經濟項目陽光玫瑰葡萄種植園內,普覺鎮農業服務中心的農藝師李松勇正在耐心地指導棉花山村黨支部書記劉德智如何進行葡萄藤的冬季管護。李松勇在普覺鎮服務的27年間,先後指導了300多名村幹部、種植大戶等關於水稻、玉米、葡萄的種植技術。

謝慧芳攝

  作為村支書的劉德智在葡萄産業的發展之初,也開始積極地自學種植養護技術,三年間,掌握了病蟲害防治、葡萄甜度調整、秋冬季管理養護等知識,以科學的技術為産業的發展保駕護航。2022年棉花山村集體經濟年收入42余萬元,年收益8余萬元。

  近年來,普覺鎮牢固樹立“人才第一資源”發展理念,積極探索“龍頭企業+科技特派員+村集體+農戶”模式,讓科技人才幹事有&&。目前已有1名縣級科技特派員、2名鎮農技專家定點指導鎮內農業産業發展,並建立定期技術服務機制,推動科技特派員全過程參與。同時採取“導師+學員”模式,在各村“兩委”幹部、致富帶頭人、家庭農場戶中,選配一批講政治、幹事熱情高、有一定農業産業技術基礎的人員作為學員,建立結隊幫帶機制。目前,由縣級科技特派員和鎮農技專家組成的導師隊結隊幫帶農業學員23名,根據全鎮農業人才需求,分類開辦中藥材、木耳、蔬菜種植、畜牧養殖等培訓課程15次,以人才引擎,賦能鄉村振興。

  襲傳統,打造文明樂游園

  “這篇是採茶歌,這篇是賀支書……再有一個多月,我們就要開始為演出做準備了,道具、演員都要陸續就位。”羅時玉是普覺有名的茶燈傳承人,他翻着自己已經有30年歷史的手抄唱本説。

謝慧芳攝

謝慧芳攝

  普覺鎮傳統的茶燈文化可追溯至明朝,傳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每到年關,便會組建出一支由本地村民組成的茶燈隊伍,跳茶燈、舞龍燈、打金錢桿,最多的時候,茶燈隊伍可以達到300多人,浩浩蕩蕩,頗為壯觀,吸引了周邊鄉鎮和區縣的眾多群眾一起參與,男女老少,舞的舞,跳的跳,熱鬧非凡。

熊海周攝

  隨着2021年棉花山村投入243萬餘元建設20棟“茶海星空”民宿及配套設施,現在,不僅在茶葉採銷旺季每天可接待游客500多人,更是在春節假期間以傳統文化特色和生態觀光優勢更好地留住了游客, 助力鄉村旅游産業持續升溫,現在,園區年接待量達18萬餘人次。

熊海周攝

  不光襲傳統,大力發展茶燈文化,棉花山村更建設了2支文藝隊伍,80多個熱愛文藝的村民積極加入到了隊伍中來,通過不定期的在本村及重大傳統節日進行歌唱、舞蹈、太極劍、太極拳的演出,進一步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棉花山村建設農家書屋一個,文化宣傳欄一個,文化廣場五個,實現了全村文體設施整體覆蓋。

賀衛明攝

  2020年,棉花山以濃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優美的生態環境為支撐,成功舉辦了“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將和美鄉村的風貌展示在全國觀眾的眼前。並在2018-2020年度獲評為“全省文明村”,2021年入選“貴州省森林人家”。

賀衛明攝

  興村莊,繪就和美鄉村圖

  通過多年的建設積累,棉花山村內實現組組通硬化水泥路,家家通連戶路硬化路,全村道路硬化率達99%。目前已建成“林中有茶、茶中有花、花中有果、四週有人家”和“豬-沼-茶”生態循環農業産業,每逢節假日及周末,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以棉花山村為核心,向外輻射,陸續帶動了普覺半坡雷家大院、寨英村古建築群等旅游景點提質增效。

謝慧芳攝

  棉花山村作為松桃自治縣的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範點之一,不僅在經濟基礎發展,人才隊伍構建、傳統文化襲承方面發力,更是將精神文明建設作為建設和美鄉村的重要抓手。

  “修身齊家,治鄉興邦”。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精神內核。2022年開始,棉花山村成立村級民主評議小組,通過積分制的量化管理,建立積分超市,將鄉風文明納入到積分制管理。

  “劉家懷,人居環境乾淨整潔積3分、韋大順,排查全村用電用火安全積2分……”在棉花山村的鄉風文明積分超市,村幹部正在為排隊的村民登記、兌換積分。

  “今天早上我們一起參與村裏的公共衞生打掃,平時村裏有什麼活動,我們也相邀主動參與搞衞生,搞後勤,不僅為建設村莊出了一份力,還有獎勵可兌換,現在環境好,鄰里也和氣,大家都講文明,真的很不錯。”剛剛積滿12分,兌換到一份生活用品的村民曾春芝樂呵呵地説。

謝慧芳攝

  不同的積分分值兌換相應的生活、學習用品,“小超市”凝聚出文明“大能量”,充分激發出廣大村民積極參與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

熊海周攝

  農業生産上順應山水、和於四時,鄉村生活中人心和善、以和為貴。如今的棉花山村,以茶為媒,邀八方來客,將人們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從詩詞歌賦的想象中,一步步化為現實,和美鄉村的美好生活畫卷已徐徐展開。(蔣瑋)

[責任編輯:王雪松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