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大棚播種菌種,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要將菌種均勻撒在溝裏,來年才有一個好收成……”近日,筆者走進貴州省施秉縣馬號鎮老縣村羊肚菌種植基地,在一個個整齊排列的黑色大棚裏,技術顧問現場教學,十余名村民分工協作,揉散菌種、播撒菌種、覆土灑水……一派熱鬧忙碌的景象。
羊肚菌基地全景
羊肚菌屬低溫高濕性真菌,珍稀食藥兼用菌,喜陰,其香味獨特,營養豐富,功能齊全。“經過技術專家多方面論證,我們老縣村壩區土壤富含腐質,適合羊肚菌生長,我們有信心明年一定有一個好收成,增加我們集體收入。”老縣村黨總支書記高禹安説。
群眾播菌
據了解,施秉縣馬號鎮老縣村村民主要以種植水稻、油菜、蔬菜等傳統農作物為主,周期長、成本高,往往只能自給自足,難以實現對外銷售增加群眾收入。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為打破這一窘境、破解産業發展難的問題,積極探索産業發展新模式,向上爭取項目基金,採取“黨組織+村集體+基地+公司”的運營模式,在老縣村壩區試種植羊肚菌20余畝,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村民收入。
“在這裡幹活離家近又方便,還能學習羊肚菌種植技術,等明年收成好了,我也自己種來試試。”正在棚裏幹活的村民吳德菊洋溢着笑容説。
揉散菌種
據老縣村駐村第一書記蔡芳青介紹,人工種植的羊肚菌出菇時間快、周期短、效益高。種植羊肚菌不僅能有效解決土地季節性閒置問題,增加村集體收入,還能吸收該村村民到大棚務工,增加就業機會,學習種植技術,為來年動員群眾規模化種植奠定了技術基礎。
羊肚菌産業只是施秉縣馬號鎮發展産業、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為激發村級發展內生動力,施秉縣馬號鎮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緊緊圍繞“發展特色産業”布局,按照“一村一品”産業發展思路,因地制宜規模化發展“苗族刺繡”“稻花魚”“烤煙”等産業,形成産業“造血”賦能鄉村振興新局面。(蔣家才 鄭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