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赤水一塊土地煥發多重“魅力”!-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信息展播>>正文

來看赤水一塊土地煥發多重“魅力”!

2023-12-04 17:51:43  來源:赤水市融媒體中心

  “春種夏管、秋收冬閒”是過去群眾的生活寫照。冬季“閒”不是農民真的想閒,而是傳統耕作方式單一,冬季沒有適宜的農作物,幹活收益低,只能“閒着”。

赤水市旺隆鎮永興村紅托竹蓀種植基地,幹部群眾忙着發展紅托竹蓀産業。(張浪攝)

  如今,赤水市各地通過套種輪作、大棚種植等多種渠道,讓土地煥發多重“魅力”!群眾一改過去“貓冬”的習慣,一句順口溜:“冬閒人不閒,忙着去掙錢。”道出群眾的心聲,小日子越過越紅火。

  “冬耕深,出黃金”。來到長期鎮紅衛村,放眼望去,隨處可見村民們冬耕冬種的身影,大家分工協作,搶抓時節,一幅冬耕冬種畫面鋪展開來……

  “大家注意一下,薯塊要按一下,便於接觸,這樣能保濕,促進發芽……”長期鎮農技幹部羅太洪正在田間地頭和村幹部、村民進行技術指導與交流。

赤水市長期鎮紅衛村,村民在農技幹部的指導下忙着科學種植馬鈴薯。(張浪攝)

  68歲的村民黃世平打趣着説,“羅太洪,你還懂莊稼嘛!你娃還是個農村娃!”老百姓十分肯定羅太洪的技術指導,認真施肥、起壟、蓋土……這塊地是“高粱+馬鈴薯”輪作,今年收完高粱,有了一筆收入,現在開始種馬鈴薯又有一筆收入,黃世平掰着手指算了“兩筆收入”賬。

  “俗話説‘冬耕不肯忙,來年臉餓黃’。不是不肯忙,一到冬天看到土地閒下來了就發愁,不知道種什麼?怎麼種?”黃世平告訴記者,現在趕上了好時候,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來指導幫扶,村民也有了方向。

赤水市長期鎮紅衛村,村民在忙着科學種植馬鈴薯。(張浪攝)

  村黨支部副書記馮弟全介紹,“高粱+”模式輪作,土地效益高,村裏因地制宜,還有一些地輪作種植油菜,農田一年都不會“閒着”。村幹部、護林員和群眾一起幹,勁往一處使,人人都受益。

  近年來,長期鎮以拋荒撂荒地整治為突破口,合理利用閒置土地,推廣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輪作、套種,一地多用、一地多收。鎮裏的農技人員以着力提高産量增加效益為目標,分組包村深入田間地頭,就科學施肥、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性技術措施“面對面”講要點、“手把手”教技術,提供全程跟蹤服務和技術指導。

赤水市旺隆鎮永興村紅托竹蓀種植基地。(張浪攝)

  在赤水市,除“高粱+”輪作外,各類複合輪作模式處處可見。旺隆鎮為了讓休耕的“空白期”成為增收的“黃金期”,結合村情,探索“紅薯+食用菌”輪作模式、林下種植食用菌,今年,該鎮計劃推廣種植200畝紅托竹蓀。

  “紅薯收完了製作苕粉,荷包鼓起來。現在大家種食用菌,一年都忙起的!”永興村村民周坤琼背着菌包,笑盈盈地説。

赤水市旺隆鎮永興村紅托竹蓀種植基地,村民周坤琼樂享發展紅托竹蓀産業。(張浪攝)

  不同於普通的農作物,紅托竹蓀屬中溫型菌,喜濕,在不斷的試錯中,旺隆鎮逐漸摸索出一套種植菌類的經驗。鎮裏採取統一提供種苗、技術服務、市場銷售,分戶生産管理、分戶獲得收益,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紅托竹蓀很有市場,平時市場價是每公斤售價在100元至120元。“現在蓋好膜,各村加強田間管理,控溫、控濕,爭取趕上春節市場上市就更好了!那時價格會有所提高,收入更可觀!”旺隆鎮副鎮長黃鑫説。

  糧經作物輪作,讓赤水市良田實現“錢糧雙豐收”,群眾種糧積極性越來越高,“沉睡”耕地煥發新生機,着力守好老百姓的“糧袋子”“油瓶子”“菜籃子”。(張浪)

[責任編輯:吳雨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