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住南明區小車河街道S2區麗園社區的趙忠芳心情一天比一天舒暢。只因家門口的環境好了、噪音少了、出行更通暢了。她感慨道,“以前S2區&&上全是游攤散販,衞生差、噪音大,一到早晚高峰還擁堵,一出門就鬧心,如今環境大變樣,心裏自然高興。”
小車河街道S2區麗園社區,是典型的開放式小區。由於缺乏妥善管理,小區的&&空地長期被流動攤販佔據。每天清晨傍晚,形形色色的游攤散販聚集於此,售賣蔬菜水果、乾貨小吃……雖給小區居民帶來一定便利,但隨之産生的環境衞生、噪音污染、出行擁堵等問題,也讓居民苦不堪言。
一邊是流動攤販隨意佔道經營,一邊是群眾生活所需、就業所迫,為在“有序管理”和“便民利民”間做好平衡,小車河街道黨工委以主題教育為契機,將麗園社區S2區&&治理作為街道黨工委推進主題教育檢視整改的重要抓手,以學促幹重實踐、以學正風抓整改,聚焦三個關鍵詞交出開放式小區“管理答卷”。
&&整治前
關鍵詞:共商
經前期摸底排查,麗園社區黨總支書記項焱發現,大部分攤主都是本社區居民。只有有效解決流動商販佔道經營、破壞環境衞生等問題,又滿足居民採購、攤販銷售的需求,才能真正讓這份民生工作服務民需、尊重民意、體現民願。
為此,自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小車河街道辦事處、居委會多次組織召開流動商販會議、社區底商商鋪議事會、居民共商共治會等,多方聽取居民、商戶、流動攤販意見。一言一語中,“劃線經營、持證上崗”逐漸成為S2區&&治理共識。
“在大家的共同建議下,街道辦事處計劃以麗園社區S2區為試點,在S2區&&合理規劃攤點布局,採取定時定點的方式將流動攤販集中起來,規劃區域讓其有序售賣,給流動攤販一個‘家’,讓攤販安心、群眾方便,爭取達到社區、居民、攤販互利共贏。”項焱説。
&&整治後
關鍵詞:共建
11月29日,筆者在麗園社區S2區&&上看到,大道兩旁已被漆上黃色分割線,每兩米一個攤位,攤販們在劃定區域內支起了攤位,引來不少消費人群。
這份由社區、居民、攤販共同建設的成果,是整個小區便民利民的“特色經濟圈”,也是該社區為解決居民生活購物需求、創造就業創業機會、消除佔道經營隱患實現“一舉多得”給出的解答。
筆者看到,在周繼燕的攤位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新鮮蔬菜,生菜、番茄……不少居民正在挑選。“我在這裡擺攤賣蔬菜四五年了,以前是‘打遊擊’,現在是‘正規軍’,攤位固定,客源也能留住,生意比以前更有起色了。”周繼燕邊説邊向社區工作人員遞上她的“上崗證”。這張“上崗證”是麗園社區便民服務備案登記公示牌,上面標注着經營者姓名、經營項目、營業時間段等信息。
據了解,經多方討論達成一致,S2區&&固定經營區內共劃線68個攤位,暫定營業時間為上午6點-12點,下午5點-11點兩個時段。入駐固定經營區,攤販要報備審批、按月繳費,所有攤販持證上崗,負責“門前三包”。由社區聘用專人負責保潔,每天清潔地面,街道城管執法隊伍每天到經營區巡邏檢查,確保有序經營,對於違反規定的攤販,將取消入場經營資格。
“攤販、居民和我們一起選址選位、共同建設,線內規範經營、開展攤位檢查,大家都非常配合。目前攤位費由社區公司統一收取,資金用於支付保潔、材料等費用,社區定期公示收支情況,全程接受居民監督。”項焱介紹。
商戶在劃定區域售賣商品
關鍵詞:共享
“我們已經退休了,現在小區環境好,閒着沒事,也更願意下樓散散步。”提起社區流動攤販整治,趙忠芳連連稱讚,並&&作為社區志願者,自己也經常參與社區管理,參與對商販的監督,她認為自己既然享受社區管理的成果,自然也需要為社區建設獻一份力。
無獨有偶,社區租戶小焦也有類似想法。
“我在這裡賣小吃,社區前期多次組織開會,我都參加了,持證上崗、按月繳費,大家都認同,考慮到我生病,社區還主動提出減免我的攤位費。”雖然家庭有些困難,小焦依然在第一個月便主動帶頭繳納攤位費,積極支持社區工作。社區關懷居民、居民反哺社區,這份溫情的傳遞與流動,讓麗園社區S2&&的管理更有人性、更有溫度。
都説“一人拾柴火不旺,眾人拾柴火焰高”,麗園社區在治理社區過程中,聽民聲、集民智,發動三方共商、共建,變“一指用力”為“握指成拳”,最終才讓居民、攤販、社區成果共享。
“攤販安心、群眾方便,社區也更舒心”項焱説。(撰文:龍海燕 圖片:龍海燕 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