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搶抓冬閒夯“耕”基 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信息展播>>正文

丹寨:搶抓冬閒夯“耕”基 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2023-11-30 18:44:29  來源:丹寨縣融媒體中心

  今年以來,丹寨縣搶抓冬閒時節,保質保量加快進度,把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完善高標準農田配套設施作為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有力措施,達到集中連片、能排能灌、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穩産高産的效果,為農業産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段時間,在丹寨縣興仁鎮夭壩村的耕地佔補平衡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施工現場,五台挖掘機不停作業,修整邊坡、修建溝渠、擴容灌溉塘,土地提質改造進行得熱火朝天,該項目的施工面積有150畝,其中水田80畝,旱地70畝,預計在今年12月底完工。通過項目的實施,不僅有利於規模化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田間管理也更容易,村民也能發展規模化、機械化的農業種植。

  “我們這片地是東一塊西一塊的,不集中,現在整這個項目之後,現在來看都是很大很寬,就拿來種田,種起來也方便。”丹寨縣興仁鎮夭壩村村民陳章棋看著新修建的土地,高興地説着變化。

  據悉,此次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共涉及龍泉鎮、興仁鎮、揚武鎮、南皋鄉4個鄉鎮,規模達3876.55畝,預算投資2.46億,建設內容為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等。

  “我們的項目採取全程機械化操作,項目建成之後,我們的水田還將進行水生農作物播種工作,旱地進行油菜播種工作,在打造‘良田’的同時讓周邊村民增收。”貴州省黔建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丹寨分公司項目負責人楊廷貴介紹着項目內容和下一步計劃。

  為了讓高標準農田真正發揮效益,丹寨縣將實行項目實施點3年後期管護制度,通過“稻油輪作”模式,輪番種植高標準水稻和油菜,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減輕病蟲害,還包攬整地、育苗、插秧、施肥、收割等一系列生産過程的費用,一年能為周邊村民提供3800余個就業崗位。

  “這片旱地改成水田涉及夭壩村早開片區二組和三組,共計70戶333人,下一步我們將以合作社牽頭,組建一支專業的農業生産隊伍,指導並落實好項目區後期的耕種與管護,確保農戶參與,一年四季有工作,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丹寨縣興仁鎮夭壩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陳林保信心十足地分享接下來的規劃。

  除了土地提質,農村公路作為疏通鄉村振興的“毛細血管”,對於産業發展有直接的推動作用。在興仁鎮興仁村中營片區,工人們正搶抓工期修建機耕道,攪拌水泥砂漿、澆築路面、平整水溝,一條寬闊平整的機耕道慢慢成形舒展。

  “目前我們在做的是一個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的配套工程,這是一條寬3米,長914米的機耕道路硬化,預計十一月底完工,全面完工後將大幅度提升周邊農田的通達率及灌溉率。”丹寨城投建築工程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龍文成介紹着項目。

  一直以來,該片區群眾以發展水稻種植為主,道路不暢成了最大的限制因素,上百年來,這條老路一直維持着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現象,路面坑洼不平,損壞嚴重,路寬不足2米的道路,微耕機、耕種機無法駛入。

  “對我們農民有很大的受益,現在路面那麼寬,我們可以開微耕機,中型、小型的隨便到田裏面耕田、收割,幫我們減輕了很大的勞動力,同時我們還有多餘的時間可以去外面務工掙錢。”丹寨縣興仁鎮興仁村中營片區村民楊光平説。

  道路建成後,不僅解決了運輸成本高、耗時費力、人力成本高、就業空間和機會遭限制的問題,還進一步提升鄉村公路安全服務水平,為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整治鋪好“大道”。眼看著“小路”變“大路”,産業發展的路子變“寬”。

  丹寨縣興仁鎮興仁村第一書記趙光胤説,“産業路是我們重要的基礎,通過這條産業路的修建,我們受益的群眾有80余戶,覆蓋的良田有160余畝,産業路修通之後,將大大提高我們的機械化效率,將有助於我們牢牢守住糧食安全這根底線。”

  截至目前,全縣共有9個田間道路工程實施點,涉及興仁鎮、揚武鎮、龍泉鎮、金泉街道4個鄉鎮(街道),預計2023年建設完成田塊整治工程4595處,排水工程31910米,渠係建築物107座,田間道路工程32350米,農田防護堤0.105km,輸電線路4650米,帶動100餘人就業,人均月增收達3000元以上。

  “今年全縣新建高標準農田10000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000畝,目前正在全面施工,預計在12月底全面完工,完工後全縣高標準農田道路通達率從原來的67.8%提高到80.3%,田間灌溉率從56%提高到69.6%。”丹寨城投建築工程有限公司項目經理羅清文介紹着項目建成帶來的成效。

  據了解,2023年丹寨縣新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概算總投資約3010萬元,目前,各個建設項目正有序推進,預計在12月底前全部完工。建成後,將新增高標準農田面積10495.5畝,新增産量80萬公斤,新增農業作物種植凈收益467.86萬元,項目共涉及18個行政村,受益農戶6234戶25135人。建成後的項目區,將實現田間道路寬闊平坦,大小溝渠縱橫相連,鋪展開一幅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新畫卷。(吳青峻 何宣傑 李勇琴)

[責任編輯:王雪松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