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支流鳳岡輝塘河轉角塘風光。馬順強 攝
湄潭湖水茶山。楊艦 攝
江山多嫵媚,碧水映藍天。近年來,遵義市深入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着力推進水利項目建設,守牢河湖安瀾底線,加強水生態環境治理,切實保護幸福河流,不斷推進水務體制改革等,譜寫新時代水務工作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加快工程建設 保障供水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遵義市按照貴州水利建設“三大會戰”、小康水行動計劃、水利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等戰略行動,圍繞“市州有大型水庫、縣縣有中型水庫、鄉鄉有穩定供水水源”目標,快速推進骨幹水源工程建設,各項水利設施取得重大突破。
數據顯示,遵義市搶抓機遇,加大資金投入,共開工建設103座骨幹水源工程,總庫容85397萬立方米,設計供水能力10億9千余萬立方米。103座骨幹水源工程批復總投資328.97億元,截至目前累計完成261.61億元,累計建成下閘蓄水運行項目68座,新增供水能力6.86億立方米,為遵義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切實解決好農村地區群眾的飲水問題,遵義市先後實施了渴望、解困、母親水窖、農村飲水安全、小康水行動計劃、城鄉供水鞏固提升等飲水工程建設,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從“十三五”末的90.2%提升到93.82%,農村供水規模化率從17.8%提升到36.22%,農村供水水質達標率從59.93%提升到93.19%,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供水支撐。
為保障群眾吃飯問題,遵義市全面開展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田水利逐步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共計完成各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資16.29億元,發展有效灌溉面積82萬畝,2022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0.498。
築牢防災屏障 守護生命安全
遵義市水務部門按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求,全面加強水旱災害防禦,組織實施了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到2019年底,全部完成14個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項目能力提升建設任務,並對雨量站、水位站等站點進行升級改造。
加快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溝治理等水旱災害防禦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遵義累計實施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共149個,保護人口200多萬人,保護農田31萬畝,完成6條山洪溝治理,正在建設的4條,有效提升了山洪災害防禦能力。
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面對強降雨極端天氣,遵義市按照強化科學調度、強化執行落實、強化風險管控、強化共同發力、強化關鍵要素“五強化”抓實洪澇災害防禦。全面落實運行水庫(水電站)、在建水庫及山塘“三個責任人”和山洪災害點責任人,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據統計,近三年遵義共發生了180次強降雨天氣,6次超保證水位洪水,受災人口累計超50萬人。通過預警、預報、預案、預演的四預措施提升防禦水平,全市水庫、山塘、在建水利工程等未發生人員傷亡事故,全市無一座水庫垮壩,無重要基礎設施被沖毀,有力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2021年遵義市水務局獲得全國水旱災害防禦先進集體。
加強生態治理 保護綠水青山
守好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遵義市秉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宗旨,按照“夯實基礎、干支同管、水岸同治”工作思路,着力抓好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綜合治理,全力守護好烏江流域、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
湘江河是烏江左岸的一級支流,流經遵義市中心城區。20世紀末,由於城市的擴容和發展,湘江河被污染了。1998年,遵義市在位於匯川區高橋鎮湘江河畔修建了第一座城市污水處理廠,開啟城市污水治理先河。如今,遵義市中心城區已建成城市污水處理設施14座,日處理能力達52.75萬噸,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
遵義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徹底解決湘江河流域的治污治水,近年來,遵義市共計投入50多億元,持續對湘江河流域實施污水截流改造工程,系統開展流域水環境治理,推動城市雨、污、清分流。並通過生態補水、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河道清淤等綜合治理,全面整治湘江河流域水生態環境。
蝦子河是湘江河的支流,烏江的二級支流,由於部分河道暗涵及污染物排放演變成黑臭水體。為治理蝦子河生態環境,遵義市採取收集污水處理,鋪設管網實施雨污分流,修復生態系統等措施,增強蝦子河的水體自凈能力。如今,蝦子河黑臭水體全面整治完成,河水復現清澈。
遵義還大力實施城鄉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新建和改造城鄉生活污水收集管網,不斷提升城鄉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截至目前,遵義市累計建成投運城鄉生活污水處理廠246座,總日處理能力達111.49萬噸,已實現城鄉生活污水處理廠全覆蓋。
守護江河湖泊 創建幸福河流
自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以來,遵義市堅持綠色發展,全力保護綠水青山,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深入實施“一河一長”“一河一策”“一河一檔”,推動河流從“多頭治理”向“統一管理”轉變,促進河長制從“有名有責”向“有能有效”轉變,河湖生態治理和保護取得顯著成效。
結合全市河長制工作實際,制定了《遵義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市級會議制度》《遵義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河長及責任單位職責》《遵義市河長制辦公室工作細則》《遵義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督查督辦制度》等六項基礎工作制度,為縱深推進全市河長制各項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加強河湖岸線保護和管理,開展河湖管理範圍劃定工作,完成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17條、50至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203條等劃定工作。開展“亂佔、亂採、亂堆、亂建”四亂專項問題整治,清理退出赤水河流域及自然保護區內小水電,保障河流生態流量。
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制監管體系,探索互派河長、流域河長、企業河長、民間環保組織等護河工作機制,推行“河長+警長+檢察長+義務監督員+”治河模式,逐步實現“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轉變,創建人民滿意的美麗河湖、健康河湖、幸福河湖。目前,遵義市共有4366名河長,398名河道警長,2268名巡河保潔員,1468名志願者,實現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全覆蓋。
經過多年努力,赤水河(遵義段)成功創建全國首批示範河湖、獲全國第二屆“最美家鄉河”稱號。
推進水務改革 創新管理機制
改革才能出生機,遵義一直在路上。
2013年以來,遵義市水務建設經歷了4次重大改革。為解決水利建設、城鎮生活污水處理、水環境治理、城鄉供排水工作中管理不健全問題。
2021年,按照“全市一盤棋”原則,採取全鏈條設計、全資源統籌、全流程統管、全産業規劃的思路,將分散在水務、城管、住建等部門的一、二、三級污水管網建設運行管理職能統一劃轉由水務部門負責,歸併原水、供水、排水三大體系職能。同時,撤銷功能單一的中橋水庫管理局,組建隸屬市水務局的副縣級事業單位市供排水管理服務中心,負責供排水行業的業務指導、監督和考核、運營管理等工作。
通過改革後全面構建“供排一體化、廠網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理順供排水管理體制,解決政出多門、機制缺失、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變“多龍治水”為“歸口管水”。 取得了“管”水體制新突破、“産”水能力新提升、“供”水保障新機制、“治”水效果新進展、“涉”水事業新發展的“五新”成效,開創遵義治水管水新局面。
遵義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大亮&&,遵義水務部門將圍繞市“一核三區”水網規劃,加快實施“大水網”建設,全面統籌推進水安全保障、水資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保護,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水務保障。
亮點
守護一河清水 築牢生態屏障
遵義市着力抓好赤水河流域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工作,推進還綠於河、還水於河、還岸於河、還魚於河“四還”工程綜合治理,推動赤水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一河清水送下游
赤水河是貴州首個生態文明改革實踐示範點。近年來,雲、貴、川三省均&&並頒佈實施了《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加強赤水河流域的共同保護,協同推進赤水河流域經濟社會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貴州在赤水河流域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體系,設河長1281名,實現流域內河長全覆蓋,並探索“互派河長”“流域河長”機制,以及“河長+警長+檢察長+義務監督員+巡查保潔員”的“三長兩員”治河模式,設置河道警長105名、招募義務監督員254名、巡河保潔員500多名,有效推動“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轉變。
目前,赤水河9個水質自動監測站24項水質指標達標率100%,出境斷面水質穩定維持在Ⅱ類目標,茅&、赤水2個水文站控制斷面生態流量保障程度達100%。
綠水青山映藍天
遵義市水務部門緊緊圍繞“夯實基礎、干支同管、水岸同治”工作思路,持續加強水資源管理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全力整治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
赤水河流域(遵義段)有2000余家白酒企業,為保障白酒企業持續健康發展,遵義市水務部門立足區域水情,因地制宜,加強水資源管理,創新水權交易改革,完善制度體系、嚴格總量控制、強化事後監管,根據用水需求動態配置水資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供血”。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方面,僅“十四五”以來,先後實施了仁懷市五馬河(三元段)生態清潔型小流域、赤水市白雲山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等9個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成功創建1個國家級水土保持示範工程和1個省級水土保持示範工程。
同時,還加大了水土保持預防、監管和執法工作力度。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國儲林、高標準農田、水源涵養及石漠化治理等項目,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約550平方公里,赤水河流域水土保持率至2022年的76.11%。
魚翔淺底入畫來
為保障赤水河流域生態流量,遵義市積極穩步推進赤水河流域小水電清理退出工作,持續加大小水電生態流量泄放監管,更好地保護了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樣性。嚴格執行長江流域“十年禁漁”,開展禁捕退捕工作和執法行動,推進赤水河流域珍稀魚類恢復增長等保障措施,全面落實還水於河、還魚於河。
遵義市圍繞赤水河流域城鎮生活污水治理、白酒企業污染治理、水生態環境治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加快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強化補齊收集管網短板、推動污水治理提質增效。目前,赤水河流域共建成城鄉生活污水處理廠76座,日處理能力26.6萬噸,已實現城鄉生活污水處理廠全覆蓋,城市(縣城)生活污水處理率均達95%以上。
人不負青山,青山不負人。隨着赤水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的大力整治,目前很多支流河道全面連通,水生物種遷徙繁殖和棲息地範圍逐漸擴大,生物多樣性得以改善,消失多年的鰻鱺、紅唇薄秋等土著魚類,又出現在赤水河流域,赤水河流域魚類種群從5年前的108種恢復至167種,重現魚翔淺底的生態美景。
汩汩清泉進農家
為全面鞏固好農村飲水安全成果,遵義市&&了系列保障制度,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創新管理模式,多元化構建農村安全飲水長效管護機制,確保農村群眾喝上安全水、乾淨水、放心水。
管水協會保障群眾用水
深秋的仁懷市高大坪鎮銀水村炊煙嫋嫋,村民呂金城家的女主人正在廚房裏洗菜。
水管接到了廚房裏,擰開水龍頭,清澈透亮的自來水嘩嘩的流出來,乾淨又方便。“現在的水質很乾淨、很衞生、用水有保障,全天24小時都有水。”呂金城説。
銀水村麻窩溝飲水安全工程於2014年修建,工程建好後,採取承包方式進行經營管理,由於該水廠涉及面廣,管理維護不到位,群眾用水得不到保障。
直到2021年4月,銀水村成立農村安全飲水協會組織,管水協會成立後積極協調資金,在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投入50多萬元,對水廠電源、內部設施、主管道、通寨管道等進行了維修改造。很快涉及該水廠15個村民組全部通水,1013戶4962人用水有了保障。
高大坪鎮水利站站長章發友説:“銀水村是我們通過管水協會,推舉當地賢人管理飲水設施的一個典型案例,全鎮8村1社區,組建了44個管水協會,覆蓋人口28530人。飲水設施由村委會委託協會管理運行,擬定管水制度,簽訂管水協議。”
“寨管家”管好群眾事
湄潭縣在推進鄉村綜合治理中,採取由鎮選派1名“指導員”、村選派1名“包保員”、組推選1名寨長擔任“管理員”,從群眾中推選N名管水員、安全員、護林員等擔任“管事員”,形成“3+N”“寨管家”自治組織架構,構建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制。
高&鎮推行“寨管家”管理農村飲水以來,採取“一場會、一本賬、一隊伍、一基金”四個一管理模式,構建網格化管理責任,保障群眾飲水安全。
高&鎮水務站站長譚小紅説:“目前,全鎮7村1社區有集中供水工程27處、分散供水工程37處,共落實管水員35名,實現84個村民組管水全覆蓋,近年來未發生因用水導致的糾紛和投訴。”
“寨管家”管好群眾事,通過寨管家打通鄉村治理工作堵點,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民生問題。目前,湄潭縣共落實管水員1112人,有效保障了農村群眾的飲水安全。
管水員管護飲水設施
正安縣在農村飲水安全管理中,落實“一村一水管員”制度,每村聘請一名專職水管員牽頭總負責工程運行管護。
“我負責管理白家灣、千丫、上下崗三個飲水工程,對水池和管道進行檢查維護,還要負責抄水錶、收取水費。”新州鎮頂菁村水管員林小波説,“三個水池覆蓋9個村民組,散戶比較多,外出打工人家也比較多,常年在家用水的有一千多人。”
正安縣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縣有村級水管員128人,縣、鎮兩級都安排專項資金,用於人工工資和設備維修。通過落實“一村一水管員”制度,農村飲水安全運行管護效果良好,群眾滿意度大大提升。(陶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