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來好“錢”景——“鎮寧小黃姜”産業高品質發展調查-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資訊展播>>正文

“姜”來好“錢”景——“鎮寧小黃姜”産業高品質發展調查

2023-11-21 16:09:24  來源:安順日報
  又是一年小黃姜豐收時,鎮寧各地的姜田裏,姜葉鬱鬱蔥蔥,莖粗葉肥。姜農們趁著晴好天氣採收鮮姜,拔姜、去泥、剪枝、整理、裝袋、搬運……田間地頭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鎮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的特點。此氣候條件下種出的小黃姜品質優良,有皮薄色黃、嫩芽紫紅、無筋肉嫩、辛辣味濃的特點,其優異品質聞名鄰近地區,2020年“鎮寧小黃姜”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農産品認證。

  近年來,鎮寧堅持以高品質發展統攬全局,充分挖掘自身地域環境優勢,因地制宜找準産業發展突破口,積極整合資源,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小黃姜産業向規模化、産業化、效益化方向發展,讓“鎮寧小黃姜”逐步從群眾餐桌上的“配角”變為助農增收的“主角”,成為鎮寧特色産業“走出去”的又一張新名片。

  從傳統到特色 “姜”有奔頭

  鎮寧小黃姜是當地原生植物,種植歷史悠久,每年10月至11月是採收期。丁旗街道是鎮寧小黃姜主産區之一,近日,筆者沿著蜿蜒山路來到丁旗街道新豐村的一處山坡,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層層疊疊的碧綠姜田,姜農王文福正組織工人搶抓好時節採收小黃姜。

  “這裏之前都是荒坡,現在都被種植戶租來種小黃姜,不止本村的種植戶,還有其他地方來的。”新豐村村支書王松看著眼前長勢旺盛的小黃姜説。

  近年來,隨著鎮寧山鄉道路暢通,基礎設施完善,“鎮寧小黃姜”知名度不斷提高,市場需求量增加,價格也逐漸“走俏”,吸引了眾多農戶種植。加之小黃姜具有耐貯耐運的特點,儲藏好的話能保存半年之久,銷售時間靈活等,産業的優勢更是被不斷放大。

  “今年種了20畝小黃姜,這兩天小黃姜的收購價在2.8至3元每斤之間,我準備把採收的姜先放到窖裏,等行情好了再賣。”王文福説,去年他種的姜賣了一部分,剩下的留到今年5月賣出,價格賣到7至8元每斤,小黃姜耐儲存,銷售期長的優勢極大降低了姜的種植風險。

  在鎮寧小黃姜的另一個主産區江龍鎮,東門社區的姜農謝徵學也在忙著組織工人收姜,他是前年開始嘗試種植小黃姜,種了10多畝。江龍鎮種姜歷史悠久,在謝徵學印象中,村裏開始大規模種姜也是近幾年的事,原因是種姜比種其他經濟作物收益高。

  謝徵學給筆者算了一筆賬:“前幾年大家不願意種,這幾年種姜的人多起來,以今年為例,今年鮮姜售價2.5至3元每斤,一畝地人工費和管護費成本將近5500元,一畝地收4000斤左右鮮姜,算下來一斤小黃姜成本1.5元,一斤姜能掙1元多,如果覺得價格不合適,還可以窖起來,等價格變了再賣也行。”

  選準一個産業,塑造一個特色品牌。作為典型的山區農業縣,鎮寧立足資源優勢,瞄準小黃姜産業,建示范,強品質,加大技術支援,大力推動小黃姜種植標準化、專業化,打造高品質、好口碑的鎮寧小黃姜“金字招牌”。

  作為主産區之一的江龍鎮正是這一模式在實踐中的體現。“江龍鎮通過明確農技人員包保各村開展農技服務,指導農戶選育優質、抗病、適應性廣的小黃姜品種,進一步提升小黃姜産業價值。”江龍鎮人大副主席封雄介紹,江龍鎮正積極與省農科院、貴州大學合作,幫助農戶對小黃姜種植技術改良升級,提質增效。同時計劃加大農村土地整合力度,建立輪作性小黃姜生産基地,加大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專業化種植規模。2023年,江龍鎮種植小黃姜面積達1.65萬畝,預計産量達2.94萬噸。

  為推動鎮寧小黃姜産業高品質發展。鎮寧深入開展小黃姜綠色防控、統防統治,建立丁旗、扁擔山、馬廠等多個示范基地。同時積極申請項目資金,在鎮寧小黃姜主産區建設生姜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小黃姜綠色防控技術示范點,通過示范帶動,助推小黃姜種植技術提升,産業快速發展。

  “為提升小黃姜品質和産量,我縣先後頒發實施《鎮寧小黃姜的地理標誌産品標準》和《鎮寧小黃姜種植技術規范》2個地方標準,改變過去姜農粗放管理的方式,推行專業化、規模化種植,實行精細化管理。”鎮寧自治縣植保植檢站站長、中藥材專班負責人程蕾介紹,如今,鎮寧小黃姜産業已初步實現標準化、規模化,正在向品牌化發展轉型。現在,鎮寧小黃姜已遠銷四川、重慶、浙江、上海、廣東等地。

  “接二連三” “姜”有市場

  在位于鎮寧工業園區的貴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廳內,姜粉、姜片、洗護用品等生姜制品整齊有序地擺放著。據了解,該公司是一家以姜為原料進行種植加工、品牌設計、研發、銷售的標準化龍頭企業。

  該公司總經理夏應書深耕鎮寧生姜産業多年,是鎮寧小黃姜産業發展和壯大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2016年我們企業剛進駐鎮寧時,當時小黃姜種植面積只有1萬多畝,售價大概每斤0.8元左右,現在發展到14多萬畝,價格也達到每斤2元以上。”夏應書回憶道。

  “生姜産品的精深加工,過去一直是我們的短板。早些年,由于缺乏生姜精深加工的企業,小黃姜只能直接售賣給商販,一方面是市場波動大,僅售賣鮮姜效益不高。另一方面是種植規模一旦擴大,本地消化不了,很容易滯銷,打擊農戶種植熱情。”程蕾説道。

  2016年以來,鎮寧先後引進培養黔棠姜、貴州義廣等一批具有完整産業鏈條、競爭力強的企業,建立生姜精深加工廠,延伸産業鏈,推動産業“接二連三”,提質升級,為鎮寧小黃姜産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壯大提供了銷售、科研、品種保護、防范市場和自然風險能力等方面的保障。

  “小黃姜採收的時候,公司每年都要組織人員到鎮寧各地收購4至5萬噸鮮姜,今年大概收購1億多元的小黃姜,兜底收購價為2元每斤。”夏應書介紹,收購的小黃姜部分用來進行深加工,制成各類生姜制品,多元化的産品能有效提升産品附加值,提升市場競爭力,也有利于公司根據市場情況靈活調整生産計劃,避免鮮姜銷售受市場波動影響,今年深加工産值預計3000萬元。

  在大力推動小黃姜精深加工的同時,鎮寧也在積極引導種植戶在小黃姜初級加工上下功夫。

  江龍鎮積極引導農戶在提升小黃姜附加值上下功夫,通過以家庭作坊式加工小黃姜,利用烤姜片、洗姜等提高小黃姜附加值。

  丁旗街道生姜種植面積達16800余畝,轄區各村均有種植。丁旗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明信義介紹:“在加大種植技術指導與服務的同時,街道加快洗姜廠的建設,引進生姜收儲企業,拓展生姜銷路,確保價格穩定。”

  收益高、有保障,不斷延伸的産業鏈讓示范、輻射、帶動效應日益凸顯,鎮寧的農戶種姜積極性越來越高,2023年鎮寧小黃姜種植面積達14.21萬畝,産量預計達25.5萬噸,産值預計達8.5億元,覆蓋帶動農戶4.2萬余戶,戶均收入超過2萬元。

  靠“姜”致富 “姜”來可期

  從田間到餐桌,近年來,“鎮寧小黃姜”也在積極探索多樣方式,從大山深處“走”進千家萬戶。自2020年以來,鎮寧多次以小黃姜為主題舉辦豐收節,大力推進市場化行銷,拓寬銷售渠道。

  以黔棠姜為代表的生姜企業,在研發一大批特色生姜加工産品和衍生産品進一步提升小黃姜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知名度的同時,也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展會展銷、舉辦以生姜為“主角”的活動,吸引眾多外地客商來到鎮寧,借助網上銷售、帶貨直播等方式,宣傳“鎮寧小黃姜”品牌,拓展銷售渠道,進一步拓寬市場。盡管嘗試時間尚短,但成績也頗為亮眼。

  “今年我們收購的小黃姜零售3萬噸,銷售額2至3億元,僅電商平臺每天至少3000單左右。”夏應書説道。

  去年年初成立的貴州七洲農貿供應鏈有限公司主要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當地農産品,公司正式營業後,高峰期日均發貨單量約10000單左右,日銷售小黃姜20噸,銷售額約10至15萬元,通過電商幫助鎮寧農戶有效打開農産品銷售渠道。

  在廣闊的市場上,“鎮寧小黃姜”已“嶄露頭角”,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鎮寧小黃姜不僅是簡單的産和銷,還讓村民在“家門口”上班,過上了好日子。

  黔棠姜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在鎮寧流轉2000多畝土地,通過提供姜種、技術、資金等在當地示范帶動農戶種植小黃姜,為當地農戶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一畝地大概需要12個人務工,一天發放務工工資1200至1500多元,已帶動一萬多戶農戶種植小黃姜,同時為當地群眾就近務工提供了大量崗位。”夏應書説。

  2021年返鄉貸款種植小黃姜的王文福,在去年已還清貸款,還買了兩輛車,有了存款,日子越過越紅火。

  曾經在家“閒”著的東門社區村民李齊英現在忙了起來:“以前想在家找活掙點錢有點難,現在村裏種姜種菜的多了,我們也有地方幹活了,在家也方便照顧孩子,一個月有時能掙2000至3000元呢。”

  七洲農貿公司的打包員龔登琴在公司工作快一年了,她説:“一個月工資能有2500元,這裏離家近,可以照顧孩子,人多的時候有五六十個人在打包,平時固定也有10多人。”

  如今,“鎮寧小黃姜”的快速發展正在為鎮寧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新時代“鎮寧小黃姜”的故事正在續寫新篇。

[責任編輯:汪強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