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本名王雲,浙江余姚人,是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相較於王守仁,他的另一個名字更為世人所熟知——王陽明。而與王陽明這個名字相伴相生的除了“心學”還有一個地名——貴州。
貴州,這個在五百年前的大明王朝,當時人們眼中的蠻荒之地,卻像一顆蒙了塵的珍珠,在王陽明的筆下展現出“此境奇絕”的絕妙風采。也正是在這塊“福地”,本以為是“渡劫”之旅的王陽明卻在此悟道成聖,從此走上“開挂”之路,貴州也因此成為公認的“王學聖地”。
五百年前究竟發生了什麼?走進《畫説陽明問道十二境》,帶你從“心”認識貴州頂流。
【畫説陽明問道十二境⑧】貴陽傳道
王陽明在修文悟道後,開辦了龍崗書院進行教學,因為講課內容新穎、觀點獨具一格,最重要的是能拿到“陽明心學”的一手教學資料,很快,王陽明就成了遠近聞名的“教育一哥”,而這也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貴州提學副使(相當於現在的貴州教育廳廳長)毛科。
原來毛科上任後,立志要振興貴州教育事業,自掏腰包在貴陽重建了文明書院,但荷包癟了、書院修好了、學生招來了,卻沒有好老師,這可讓毛科愁壞了。這不,王陽明的出現可讓毛科抓住了救命稻草。
1508年年末,為了學校能有一個王牌主講,毛科不顧王陽明“戴罪之身”,決意邀請他到貴陽文明書院作主講。
但因龍崗書院已經初具規模,王陽明不忍離開,而且毛科當時主張應試教育,一心想大興貴州科舉之風,但王陽明執教理念是為教化人心,傳播“心學”(當時,程朱理學作為主流應試學説,與“陽明心學”核心思想背道而馳),兩人教育理念相悖。基於此,王陽明寫下一篇《答毛拙庵見招書院》,謙虛稱“以我為范一定沒有什麼收穫”,婉拒了這次邀請。
但求賢若渴的毛科怎會因為一次拒絕就放棄了,於是在1509年春天,即將致仕的毛科和毛科的繼任者席書又來到了修文,再次邀請王陽明。此時王陽明一是因為自己講學,培養更高層次的人才,的確需要更大的舞&;二是病情加重需要到貴陽醫治,於是決定“出山”。
而王陽明也不負所托,主講文明書院後“招生”範圍持續擴大,在貴州散下了文教星火,使陽明心學傳到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開創了貴州一代學風,也在當地留下了陽明先生“悟道於龍場,傳道於貴陽”的佳話。
而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期間,王陽明與席書論學,還突破思想瓶頸,悟出了心學第二大要義“知行合一”,進一步完善了心學體系。
相關閱讀:
答毛拙庵見招書院
(明·王守仁)
野夫病臥成疏懶,書卷常拋舊學荒。
豈有威儀堪法象,實慚文檄過稱揚。
移居正宜投醫肆,虛位仍煩避講堂。
范我定應無所獲,空令多士笑王良。
文案/策劃:李奕璇
原畫:秦曉麗 王雨喬 白倩璇
海報:林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