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包袱”變綠色財富
——遵義積極推進秸稈飼料化、燃料化、肥料化綜合利用見成效
近日,記者走進遵義山遵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一台紅色的鍘切揉搓機正在忙碌運轉着。伴隨機器轟隆作響,一捆捆高粱秸稈很快就被機器“吃得”乾乾淨淨,變為青貯飼料、黃貯飼料,供應當地黃牛産業。
“我們以200元/噸的價格直接向農戶收購高粱或玉米秸稈,採用訂單式銷售模式,加工好的青貯飼料、黃貯飼料按480元/噸銷往貴州黃牛集團。截至目前,銷售額已達到200余萬元。”該社負責人徐松介紹,借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的牽引作用,切實解決了當地農戶秸稈回收利用難的問題,這種無害化處理的方式也拓寬了農戶增收的渠道,對推動綠色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該聯合社目前建有秸稈收儲加工廠房2400平方米,秸稈飼料化生産線2條,日産量80噸,每年預計可收儲農作物秸稈2萬噸以上,生産加工秸稈飼料1.25萬噸以上。從今年7月正式啟動生産線至今,已收儲加工農作物秸稈5000余噸,基本解決區域內高粱、玉米等農作物秸稈消納難題,實現了秸稈從傳統的人工還田、焚燒到機械化、規模化、飼料化利用的轉變。
曾經被人們當成“生態包袱”的秸稈,通過綜合化利用,不僅可以做飼料,還可以做燃料。
破碎、粉碎、造粒、篩分、冷卻、包裝……在位於遵義市的貴州播陽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産線上,玉米和高粱等農作物秸稈經過大型機器的處理,變成了一顆顆的新型燃料,這條生産線每天可“消化”20噸以上秸稈。“周邊老百姓多用其來烘乾茶葉、烤煙、釀酒,還有工業鍋爐的使用等。燃燒一噸這樣的顆粒可以替代0.8噸煤,燃燒一萬噸顆粒可減排500多噸二氧化硫,減排1.44萬噸二氧化碳污染量。同時,價格與天然氣相比每噸要便宜三分之一。”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我家以前用煤烘烤烤煙,現在都換成這種顆粒燃料,既節約了成本,又沒有了難聞刺鼻的味道。”遵義市播州區播南街道辦事處青山社區村民王龍介紹,自己家的高粱秸稈現在全部由這家公司收購,並購買使用他們生産的新型燃料,每年可節約2000多元。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助力五穀豐登、還肥於土,秸稈肥料化同樣是一條秸稈綜合利用的好辦法。
在位於遵義市匯川區高橋鎮十字村,擁有近20年有機肥生産經驗的遵義長豐肥業有限公司,採取收集離田模式,推動油菜、水稻、高粱、烤煙、辣椒等秸稈還田利用,調動了農戶收儲秸稈的積極性,加速了匯川區秸稈收集處理及綜合利用、農村面源污染整治工作進程。由此實現了土地肥力增加、土地經濟效益提高、農作物秸稈焚燒難題解決,可謂一舉三得。
今年以來,為保障農作物秸稈飼料化、燃料化、肥料化綜合利用工作的順利開展,遵義市加大宣傳引導、嚴格日常巡查和監管執法,強化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防止露天焚燒。秸稈這一曾經的“生態包袱”現已蝶變為助力鄉村振興的綠色財富。(記者 鄧鉞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