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發展百花開 文明新風撲面來
——遵義市以“四在農家·和美鄉村”為載體紮實推進鄉村振興
時下,正值蔬果采收旺季,沿着309縣道直行進入播州區龍坪鎮,沿途是一片片葡萄産業園,游客們穿行其中,剪下一串串晶瑩剔透的陽光玫瑰或藍寶石葡萄。
龍坪鎮以黨建為引領,依託本地良好的自然條件,引導群眾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打造綠色富民産業。
走進余慶縣烏楊壩區姚家壩保供蔬菜基地,大片綠色映入眼簾,村民正在田間忙着采收、打包,裝車後運往遵義各大菜市場。
記者了解到,該壩區是余慶縣鄉鎮農業生産的觀摩點,也是市、縣聯建的保供蔬菜基地。壩區佔地512畝,涉及農戶1200餘人,主要種植蔬菜,每畝年産蔬菜超過6噸,畝産值在2萬元左右。
在綏陽縣鄭場鎮鳳凰村大蔥種植基地,連片成方、長勢喜人的蔥田形成金秋豐收季的一道靚麗風景。數十名村民在田間地頭勞作,一棵棵綠油油的大蔥被整齊拔起,鋪放在壟溝兩旁,粗整理、捆紮、搬運、裝車,基地一派繁忙景象。
據了解,鳳凰村大蔥種植基地共100余畝,依託資源優勢,村裏引進了一家專門發展大蔥産業的農業科技公司,通過“村集體經濟+公司+農戶”的組織方式發展,促進了當地村民就近就業,務工增收。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遵義市以農産品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為“指揮棒”,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做強主導、做足特色、做大優勢,形成基地成片、産業成帶、加工集群、品牌集聚的現代農業産業格局,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黔北山區特色的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道路。
既要産業旺,更要環境靚。在鳳岡縣進化鎮臨江村空氣清新、山清水秀,村裏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都有小院子,或種果樹,或栽花草,村容村貌格外靚麗。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河口鎮車田村,通過上級投入的30萬元和村民們投工投勞,過去雜草叢生、坑洼不平的農家小院,變成了瓜果飄香、綠色滿園的生態院落。
在紅花崗區海龍鎮龍泉村,一棟棟灰瓦白墻的黔北民居錯落有致,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鬱鬱蔥蔥、十分雅致。
一座翻新的民宅外墻上挂着“龍泉書院”的牌匾,院內傳出陣陣讀書聲。“這是一對‘90後’夫妻返鄉創辦的,面積100多平方米,有歷史、法律、少兒讀物等各類書籍5000余本,周邊的村民、學生都可以來免費借閱。此外,這裡還舉辦公益講座。”龍泉村黨總支副書記趙正琴介紹。
“龍泉村是紅花崗區的文明村,人居環境美,民風也淳樸。我們將持續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群眾壩壩會等載體,大力倡導文明新風,讓美麗鄉村與文明鄉風共生輝。”趙正琴説。
秋日的播州區石板鎮石板社區,“紅星管事組”組員和群眾圍坐在長條桌邊開壩壩會。
“村民間的矛盾有時就是源於一時之氣,現在組建了這支群眾基礎好、有致富經驗、辦事公道正派的‘鄉村精英’隊伍,矛盾糾紛自然就容易化解了。”回想起這起因修建房屋佔用土地而導致的糾紛,石板鎮石板社區紅莊村民組的“紅星管事組”組長鄭學書&&。
通過鄭學書和“紅星管事組”組員耐心勸導,雙方當事人面對面談看法提要求解訴求,最終達成一致,一件“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的糾紛,不到40分鐘迎刃而解。
今年以來,播州區以開展“紅星自治示範村民組”創建為抓手,積極探索“村組矛盾自己解、村組事務自己議、村組治理自己抓、村組發展自己創”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在19個鎮鄉成立“紅星管事組”341個,化解各類矛盾糾紛400余件,鄉村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一個個先進典型的評比活動,一場場自創新穎的活動賽事,一道道村民打造的靚麗風景線……共同見證着黔北大地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美麗嬗變。
作為“四在農家·和美鄉村”發源地,遵義市不斷豐富“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的內涵,以“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為載體,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全力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如今,遵義鄉村處處洋溢着美麗鄉村的文明新風,處處跳動着鄉村振興的律動脈搏。(記者 蔣洪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