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欄擋景”讓游客“踩了坑”,還景於民是對景區最好的開發-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圍欄擋景”讓游客“踩了坑”,還景於民是對景區最好的開發

2023-10-31 11:29:13  來源:新華網

“圍欄擋景”讓游客“踩了坑”,還景於民是對景區最好的開發

半月談記者 向定傑 王浡 楊靜

  黃河壺口瀑布一側沿途公路建圍墻,雲南九龍瀑布群公路邊修圍欄,青海湖被網友戲稱為“鐵絲網湖”……文旅市場持續復蘇,但部分景點沿線公路“圍欄擋景”,讓遠道而來的游客心裏添了堵。“關切游客安全”“內部擴建需要”“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引發關注後,一些景區迅速作出回應。真實情況如何?怎樣平衡多方訴求?圍繞社會關切,半月談記者探訪多個“擋景”現場。

  私自圈地,圍欄擋景

  今年初,貴州一片上萬畝的櫻花園內,數十萬株櫻花爭相綻放,大量游客慕名而至。據了解,本世紀初,萬畝櫻花園還是一片荒蕪農場,引入社會資本後開始發展櫻花苗種植産業。令運營方沒有想到的是,20年前無心插柳,造就今天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

  但與此同時,櫻花園周邊部分村民利用地勢特點,私自搭建簡陋觀景&,在道路節點設卡,以此牟利。據游客反映,上觀景&拍照需10元一人,過道路卡點需交20元過路費。尚不規範的市場環境令不少被“種草”游客感覺“踩了坑”。

貴州萬畝櫻花園

  “圍欄擋景”的情況還發生在青海湖、梅裏雪山等著名景區。半月談記者走訪了解到,由於圍欄阻擋,景區沿線拍照的游客已經很少,旅游大巴車都是徑直朝游客服務中心駛去。不少游客在線上留下差評,認為“不值票價”。當地導游&&,正規景區範圍較小,確實存在“旅游資源供給不足”的情況。

  景區有苦衷?

  青海省一名副縣長介紹,青海湖沿路的鐵絲網是20世紀90年代牧民草場確權之後,為了區分不同牧戶之間的草場而建的,“新修鐵絲網擋景”屬於誤傳。據半月談記者調查,之前確實存在牧民私自圈地搭建“小景點”的做法。自去年開始,當地已加大對旅游亂象的整治打擊力度,取得初步成效。

  同樣引起關注的,還有位於雲南迪慶州的梅裏雪山金沙江大灣景點。運營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半月談記者,金沙江大灣景點圍墻修建於2008年,屬“滇藏生態文化走廊”項目的建設內容之一,項目配備觀景&&、衞生間等基礎設施,對景區起到優化提質的作用。

  為何要建圍墻?這位負責人説:“景區旁214國道在此路段坡度較大、前後均有急彎,綜合考慮交通安全等因素,在規劃時就設置了圍墻。”奔子欄鎮奔子欄村位於景區附近,村民告訴半月談記者,在景區還沒有修圍墻前,附近路段常有堵車現象,還有游客不時橫穿公路,安全隱患大。

  讓旅游産業突破“打卡盆景”

  半月談記者注意到,目前一些景區吸納各方意見開始整改:黃河壺口瀑布景區拆除“安全墻”後,有關部門將在原路段加挂溫馨提示音箱、增加交警巡邏等;梅裏雪山景區已對金沙江第一灣觀景&免費開放,引導游客前往觀景&&,減少路邊停車賞景拍照現象;雲南九龍瀑布群在拆除沿線遮擋視線圍擋的同時,保留了波形護欄、防撞墩等生命防護設施。

  “在基層文旅部門,圍欄擋景事件引發許多討論,大家認為還景於民是對景區最好的開發,但也要依據現實情況。”接受採訪的基層文旅部門幹部説,兼顧保護與開發、發展與安全,絕非易事。

  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特聘專家王笑宇認為,“圍欄擋景”現象屢次引發關注,反映景區開發運營主體市場配置資源的專業能力不足。圈地思維不是待客之道,景區應努力開發多元的文旅融合産品,豐富體驗業態,做長做寬旅游産業鏈。

  受訪幹部&&,可探索縣級旅游公司、村合作社和村民共同合作的方式進行産業開發,在規範化運營、保護景區生態的同時,發展新興業態增加周邊村民收入,而非單靠“打卡盆景”的門票收入,應做到還景於民、讓利於民,讓景區成為促進當地群眾共同致富的自然資源。

[責任編輯:王雪松 鄧嫻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