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事·感動貴州】貴州大學“金釘子”團隊-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中國網事·感動貴州】貴州大學“金釘子”團隊

2023-10-30 19:02:00  來源:貴州省教育廳

  貴州首枚“金釘子”研究團隊幾十年如一日,用“釘釘子”精神潛心教學、科研工作,並取得重大突破和顯著成效。牽頭完成的寒武係苗嶺統及烏溜階國際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俗稱“金釘子”)獲得國際地球科學聯合會和國際地層委員會的批准,實現貴州“金釘子”零的突破,同時培養了以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郭慶軍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人才。

從左到右依次為邰通樹、趙元龍、楊興蓮集體工作照。(資料圖)

  研究團隊由貴州大學趙元龍教授領銜,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8個單位18名專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其中,3位團隊成員年逾八旬,趙元龍教授和彭進教授不幸身患癌症之後,為了“金釘子”研究事業,一直堅守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楊興蓮教授自1999年加入團隊後,為“金釘子”研究也付出了她的整個青春,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包括面上項目和青年基金各1項),對貴州大學地球科學ESI貢獻度排名第3。蘭天副教授和楊宇寧教授分別實現了貴州大學在Nature(共同一作,排名第2)和Science(第5作者,貴州大學為第2完成單位)正刊上零的突破。研究團隊全員都主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學校也起到了一定的典範作用。

2018年國際艾迪卡拉係-寒武係會議考察金釘子剖面工作合影。(資料圖)

  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是年代地層的國際標準。近30多年來,以貴州大學為主導的“金釘子”國際研究團隊,通過大量的野外調查和國際對比,對貴州劍河八郎烏溜-曾家崖寒武係凱里組剖面開展了高精度的多學科綜合研究工作,創造性提出依託研究剖面以三葉蟲印度掘頭蟲的首現層位定義全球寒武係第3統和第5階底界的提案。經過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多輪投票表決,2018年6月21日國際地球科學聯合會正式批准了這一提案,成功創立了中國的第11枚“金釘子”、貴州首枚“金釘子”,標誌該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併入選2018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研究進展。

  “金釘子”是國際地科聯和國際地層委定義和區別全球不同年代地層的黃金標準,作為確定全球兩個時代地層界線的唯一標誌,具有全球性、權威性和唯一性,常被譽為國際地學領域的“金牌”,代表了一個國家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是一種國家榮譽。

  貴州首枚“金釘子”的研究始於1983年,完成於2018年,歷時36載之久。該項重要科學成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對全球該時段地質剖面系統研究和多門類化石綜合分析的基礎之上,創造性地提出用三葉蟲印度掘頭蟲的首次出現層位來定義全球寒武係第3統和第5階共同底界的理論方案,先後高票淘汰了西班牙、英國、德國、俄羅斯等傳統地學研究強國的競爭提案,解決了久懸未決的寒武係第3統及第5階共同底界定義標準的世界性難題,成為全球唯一的理論指導方案,打破了過去被西方長期壟斷的話語權。二是對厚達200多米的烏溜-曾家崖剖面中進行厘米級精度的三葉蟲化石採集,精準劃定了定義標準印度掘頭蟲的首現層位,並接受了國際界線工作組的檢驗。三是除三葉蟲生物地層之外,還系統地開展了多學科攻關和國際聯合研究,構建了全球寒武係第3統及第5階剖面層型的標準和綜合識別體系,為後續貴州潛在的第2顆“金釘子”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參考。

趙元龍(前排左三)參與學術討論活動活動。(資料圖)

  在近40年的堅持中,經歷過10多年的艱難剖面選擇,20多年詳細科學研究、激烈的國際競爭以及國際審批表決等歷程。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界,研究團隊經歷了多重挑戰和磨難。曾經合作的美國專家,在提交提案的最後關頭反戈一擊,推翻和貴州團隊合作發表的研究結論,並提出美國自己的方案。研究團隊最終經受住了考驗,在2018年的國際表決中成功淘汰了俄羅斯和美國的競爭方案,被國際地科聯正式批准,創立了中國第11枚“金釘子”,為我國地質年代學研究在全球的領跑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這枚“金釘子”用貴州地名命名為苗嶺統和烏溜階,貴州標準成為全球所有年代地層研究都需要遵循的國際標準,並被翻譯成27個國家語言在使用。這也是我國首枚由省屬地方高校主持完成的“金釘子”,是貴州科技後發趕超的典型例子,也是貴州科學家積極參與科學全球治理的例證。

  貴州首枚“金釘子”被正式批准以來,各大主流媒體、報刊紛紛予以長篇報道。據不完全統計,各個媒體關於貴州“金釘子”的報道目前僅網絡播放和閱讀量已達20多萬次,轉載報道閱讀量多達上百萬次,産生重大而深遠的社會效益。“金釘子”所在地已成為國內外學者參觀訪問、公眾科普研學的勝地,大力推動當地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團隊領銜人趙元龍教授帶領團隊坐了近40年的冷板凳,75歲高齡時他正式退休,81歲時才獲批這顆“金釘子”。為了找化石,他和團隊成員長期住在當地農民家裏,其間多次遭遇諸如居住木屋深夜差點被暴風雨掀翻,大家渾身濕透,圍着火盆坐到天亮等意外事件。為了找化石,趙元龍教授等人早期克服艱苦的交通條件,憑藉一雙腿踏遍苗嶺深處的山山水水。2018年,趙元龍教授不幸罹患肝癌並接受手術,但他仍然堅持在科研一線,為爭取貴州的第2枚“金釘子”而皓首窮經。為了金釘子事業,他奉獻了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新時代,“金釘子”研究團隊將不斷傳承,以獲批2022年度貴州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為契機,適應新形勢、新要求、進行新探索,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地質人的初心使命,砥礪前行,把貴州的地層古生物學事業發揚光大。

  主要榮譽:

  1991年02月,榮獲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1995年07月,團隊負責人趙元龍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5年07月和2003年12月,兩次榮獲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5年04月,趙元龍榮獲第五屆尹讚勳地層古生物學獎;

  2016年01月,榮獲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8年11月,趙元龍榮獲“非凡貢獻人物”榮譽;

  2019年03月,榮獲2018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2020年06月,榮獲貴州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2023年4月,榮獲2022年度貴州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相關鏈結】

  歷時36年釘下貴州首顆“金釘子”

[責任編輯:劉昌餘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