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市推進“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一線見聞-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遵義市推進“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一線見聞

2023-10-12 09:17:37  來源:貴州日報

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

——遵義市推進“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一線見聞

湄潭縣興隆鎮梁橋村美景。羅德雄 攝

  余慶縣大烏江鎮涼風村,石印稻田基地種植的600畝有機水稻迎來大豐收,預計可采收稻穀36萬斤,産值突破400萬元;

  鳳岡縣進化鎮臨江村三新組,把鄉村變公園、田園變莊園、庭院變花園、農房變客棧,青山綠水間,黔北民居點綴其中,一派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幸福圖景;

  湄潭縣興隆鎮梁橋村,村民弘揚傳統美德、開展志願服務、積極建言獻策等均可以獲得積分獎勵,每季度可在積分超市兌換心儀物品,小積分兌出了文明公益新風尚。

  作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發源地,遵義市不斷豐富“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的內涵,以“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為載體,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全力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富在農家:發展鄉村特色産業

  走進湄潭縣永興鎮,一望無垠的茶海盡收眼底。

  馬義村黔茶系列茶苗新品種繁育基地,茶農們正揮汗如雨忙碌着。“好茶從一棵苗開始。”村星興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管國洪告訴記者,目前正依託黔茶系列新品種,打造高收益的特色茶苗繁育示範園。

  在馬義村,從事茶苗繁育的茶農不在少數,冉龍秀是其中之一。她告訴記者:“現在育新品種,基地提供技術指導,産量比較高,效益比以前好多了。”

  茶,是湄潭的“飯碗”。全縣茶葉種植面積60萬畝,“吃茶飯”“念茶經”覆蓋了8.8萬戶35.1萬人,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二。茶,更是湄潭實現鄉村振興的“希望”,圍繞茶産業的延鏈、補鏈、強鏈,湄潭持續發力,讓經濟興、百姓富、生態美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鄉村“五大振興”,産業振興是第一位的。“富在農家”核心是發展鄉村特色産業,要聚焦品種品質品牌,做好“土特産”文章,深入推進農村三次産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記者走進位於余慶經濟開發區的貴州泰和集團有限公司。當地知名的小葉苦丁茶被創新開發,茶黃金、茶果汁飲料、洗髮露、牙膏、面膜等産品成為市場新寵。9月21日,余慶新推出的小葉苦丁涼茶飲品更是吸引了外界目光,成為延長小葉苦丁茶産業鏈,促進茶農增收的又一有效途徑。

  鳳岡縣遵義星絲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則一派繁忙景象:自動繅絲機組不停煮繭抽絲,復搖機忙着編絲復搖……經過一道道工序,雪白的蠶繭變成了生絲,進而成為備受市場青睞的蠶絲被。鳳岡縣用好用活5萬畝桑園和兩家蠶繭加工企業,全年加工幹繭1200噸,加工絲棉被13萬床,年産值達3億元,帶動1700多人就業。

  學在農家:推進人力資源開發

  桃子成熟季是龔文傑最忙碌的時候,她大部分時間都泡在余慶縣的各個桃園裏,接受群眾的現場諮詢。“太陽很毒,但群眾的笑臉讓我甜到了心裏。”

  擁有高級農藝師職稱的龔文傑是余慶縣有名的“桃專家”,2013年換崗到果蔬站後,她把桃樹種植和病蟲害防治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利用所學,幫助農民提升栽培技術、改良品種、防治病蟲害,足跡踏遍了余慶縣所有的桃園。

  在余慶縣,像龔文傑一樣的人,屬於同一個“智囊團”——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團隊成員大多都是從省、市科研院所,高校及縣農業領域選派的技術專家。余慶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陳瑞祥説,他們扎根農村一線,開展農業産業技術服務與培訓等,幫扶企業(合作社),創建集成示範基地,培養本土技術能手,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智力引擎”。

  湄潭縣興隆鎮紅坪村,有一個特別的返鄉創業園。説特別,是因為這個園區很小,面積只有383畝,企業規模也不大,且這些企業都是由返鄉農民工創辦的。

  貴州家洪門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家洪是第一批入園的返鄉創業者。之前在廣東從事門窗行業的他,2012年9月就在園區開辦了工廠。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返鄉農民工帶着技術回鄉辦廠。去年,園區內的40家企業創造了5.83億元的産值,有力帶動了當地群眾就近就業增收。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關鍵所在,圍繞“學在農家”推進人力資源開發,讓更多的人才走進農村、服務農民,才能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鳳岡縣依託223名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圍繞“創業創新”“揭榜挂帥”“四新一高示範”等工作,整合了全縣農業科技人才資源,提高了科研攻關的水平。近5年來,該縣共有13項成果獲得國家級、省級農牧漁業豐收獎和貴州省科學技術獎。

  樂在農家: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謙虛有禮知足常樂”“重義盡孝守信立志”“勤學苦練努力登攀”……在鳳岡縣王寨鎮新民社區張家寨,家家戶戶門口懸挂着的小小家風家訓牌,營造出鄰里和氣、家庭和睦的良好氛圍。而今,議事小院、農耕博物館、農産品直播帶貨屋相繼建了起來,1300多畝蜂糖李穩定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推進農村現代化,不僅物質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

  傍晚時分,余慶縣白泥鎮滿溪村金橘園新村炊煙嫋嫋,成片的柑橘園內,沉甸甸的橘子挂滿枝頭,已進入採摘售賣期。在金橘園新村三岔路口的超市門前,91歲的馮明中和往常一樣,邀約三名老人一起圍着小方桌悠閒地玩着紙牌。其中年齡最小的70歲老人徐正流説:“自從搬遷到新村後幹什麼都方便了,我們幾個老頭子每天都會來這裡聚一聚、樂一樂。”

  2001年發端於此的“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讓滿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馮仕金深有感觸。從20餘年前的“禿嶺荒坡、柴棚草窩”到如今“柑橘滿山坡”,馮仕金對於“樂在農家”有着自己的理解:“就是要把村民的精神生活豐富起來,繁榮發展鄉村優秀文化,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進移風易俗,提高鄉村文明程度。”

  “有了紅白理事會,村裏的紅白事就有人管了,減輕了大家的經濟負擔!”提及實施“車不過十、禮不過百”帶來的好處,家住湄潭縣抄樂鎮落花屯居的村民王志海説。

  2021年以來,湄潭縣將約束農村婚喪事大操大辦、高額彩禮、酒席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寫入紅白理事會章程和村規民約,推行“車不過十、禮不過百”創新實踐,引導群眾形成“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共識,農村濫辦酒席、低俗婚鬧等陳規陋習明顯減少。

  “重禮不失禮、禮輕情意濃、文明有新禮,已經成為幹部和群眾的共識。”湄潭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成紹傑説,操辦紅白事的人、財、物支出明顯減少,鄉風文明新氣象蔚然成風。

  美在農家:打造農民美麗家園

  行走在湄潭縣鄉村,小青瓦、坡屋頂、轉角樓、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墻、穿鬥枋的黔北民居隨處可見,與成片的茶園、樹林、溪流相映成趣,吸引各方游客紛至沓來。

  國慶節期間,興隆鎮梁橋村沙壩組大溪溝濕地公園,依託便捷的交通和優美田園風光,村民鄭繼賢一家開辦的大溪溝民宿館每天食宿爆滿。

  鄭繼賢和丈夫早年在深圳經營餐飲。2021年,夫婦倆回到家鄉,投入近100萬元,將自家閒置的房屋改建成16間民宿和同時可容納30餘人就餐的餐廳。

  興隆鎮黨委書記梁曉進説:“全鎮128間閒置房屋資源,預計有50間左右可轉化為鄉村特色民宿。”

  站在余慶縣松煙鎮二龍村茶園觀景&上俯瞰,自行車賽道蜿蜒於茶園間,不時有騎行愛好者暢行其間。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二龍村積極打造以騎游鄉村為特色的“中國第一騎游小鎮”旅游品牌,連續舉辦多屆山地自行車賽,逐步打響了“騎游小鎮”品牌,先後建成了騎游廣場、足球場、攀岩基地等,併入選了2022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到這裡觀光、騎游,年均接待游客20萬餘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億元。

  美在農家,不僅要村莊美、庭院美,也要生活美、心靈美。

  秋日暖陽,鳳岡縣進化鎮臨江村三新組村口的大樹上,幾隻喜鵲嘰嘰喳喳唱着歌兒。村民龔大華家的廚房中,乾淨整潔的灶&邊擺放着兩塊菜板,一塊用來切生食,一塊用來切熟食。

  “切了生肉的菜板洗不乾淨會滋生大量病菌,用這樣的菜板切水果吃,就會把臟東西吃進去。”龔大華説,“庭院乾淨了,也要把家裏收拾得乾乾淨淨。”

  2021年以來,鳳岡縣以推行使用“兩塊菜板”為切入點,打造“潔凈廚房”“潔凈廁所”“潔凈廳室”“潔凈院落”“四凈”美麗家園。鳳岡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辛莉介紹,“四凈”美麗家園建設讓鄉村振興既有“面子”又有“裏子”,既有“顏值”又有“氣質”。

  山水如詩,田園如歌,和美如斯。湄潭縣興隆鎮龍鳳村的微笑墻上,幾十名村民的笑臉是黔北鄉村振興幸福生活的寫照。從打造“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到推進“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遵義正積極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貴州實踐中,奮力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走出一條具有貴州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記者 鄧國超 范朝權 李坤 陳詩宗)

[責任編輯:鄧嫻 劉昌餘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