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南明
“為尋勝地一登樓,四面雲山盡入眸。”從老城南明甲秀樓向四週環視,河流林草綠色盈盈,意境悠遠。遙望花果園,億元級樓宇聳立,跳動着經濟向上騰飛的脈搏。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經濟是城市的體魄。古樸小院與高樓大廈共融共存,清風雅韻與奮楫爭流交相輝映,涵養出南明內斂又奮進的城市氣質,勾畫了人文與經濟雙向促進的城市發展新局面。
傳承有脈
在南明,有一座南嶽山,又名長壽連山。登山見高,可望南明城燈火璀璨,山川綿延。早在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重修南嶽山寺的碑記中就曾記載:“全黔諸峰,南嶽為最。下視南明,光如向練。”
甲秀樓美景
甲秀樓下,南明河蜿蜒流經,作為貴陽市母親河的南明河,五百多年前,一代宗師王陽明就在這裡留下了“隔水樵漁亦幾家,緣岡石路入溪斜,松林晚映千峰雨,楓葉秋連萬樹霞”的詩句。
與山相安生,與水共流長。千百年來,老城南明孜孜不倦、努力生長,匯聚了最傳統與最新潮的文化精華。坐落南明河畔的甲秀樓,好比貴陽的“文化根脈”。推進中的甲秀樓翠微片區改造提升和“一河一道兩片”建設,將以甲秀樓為核心,聚力打造“築城魅力客廳”,既承接過去人文薈萃的底蘊,也致力於構建新時代南明人的精神家園。
回溯歷史,400多年前貴州巡撫江東之在築建造甲秀樓,目的是“以培風氣”。據傳甲秀樓建成後,築城添美景,人文蔚起,向學之風日盛,以培風氣初衷實現,歷代文人墨客流連。清代詩人袁枚《隨園詩話》載有鄂爾泰《甲秀樓》詩云:“鰲磯灣下柳毿毿,芳杜洲前小駐驂。更上層樓瞰流水,虹橋風景似江南。”據記載,自甲秀樓修建後,貴州出了“兩文一武”三位狀元,七百進士,六千舉人。
時至今日,甲秀樓已然成為貴陽地標性建築,是尋訪築城文化不可或缺的篇章。而南明也因英才薈萃精進不休,2022年入選貴州省“千”層次人才18人、佔全市67%,“三上”企業R&D人才數居全省第一,“人才第一資源”上的獨特優勢,讓創新創業活力競相迸發。
在與甲秀樓對望的花果園裏,10萬平方米的亞太中心創新活力涌動,124家大數據、科技型等企業的入駐,為南明發展插上騰飛之翼。2018、2019、2021、2022年南明區連續入圍“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2020年上榜“中國縣域科技創新百佳縣市”榜單,獲批國家級第三批雙創示範基地,創新發展動能澎湃。
千百年來,人文經濟相生相融,造就了南明既腳踏實地又開拓創新的獨特氣質。
賴永初早年隨父賴嘉榮來到中華南路大南門口開設錢莊“賴興隆”,後來創辦恒興酒廠釀造“賴茅”,成為始創賴茅酒、茅&酒創始人之一;貴州“富商南百萬”戴蘊珊在中華南路獨資開辦“怡興昌銀號”,後又與他人合資開辦“貴州銀行”;“老乾媽”陶華碧租借南明區雲關村委會的兩間房子辦起了食品加工廠,讓辣椒風味飄香世界……由此可見,南明商氣熾盛、傳承有脈,人文滋養使得南明企業敢勇當先。
如今,越來越多的奮鬥者在南明生根發芽,目前民營市場主體總量超17.3萬戶,民營企業超9萬家,是貴州民營經濟最發達、民營企業最集中的區。南明重點布局南明河濱河經濟帶和花果園、大南門、大十字、河濱、首鋼、火車站六大城市商圈,加快推動華潤萬象城、恒鵬世界·夢之城等商業綜合體開業運營,以不斷更新搏擊新時代商業浪潮。
業以文興
建築燈光美輪美奐、街巷之間人來人往……這個夏天南明的青雲路步行街火出了圈,每日30000+人打卡,薈聚各類美食、娛樂、文創的青雲市集成為頂流。
市民游客在南明區青雲市集內休閒游玩
時間倒回兩年前,這裡還是貴陽最出名的夜市之一——青雲路夜市,青雲市集是原貴陽老針織廠的老舊廠房。響應城市舊改、退街入室等政策號召,以臟亂環境的“退”換來了文商旅産業的“進”。
據介紹,步行街開街以來,榮獲了2022年省級夜間經濟聚集區、省級旅游休閒街區等稱號,青雲市集成為貴州省首家集貴州特色餐飲小吃、酒吧娛樂、電競網咖、文創體驗、青少年運動體驗等一站式體驗綜合街區,現有商戶數量295余家,開業至今總銷售額已達4.36億元,總客流1150萬人次。
文化是城市發展的軟實力。南明持續將文化傳統轉化為城市動能,聚力打造“陽明文化”“之洞文化”等文化IP,2022年基本完成對轄區地名遺産57處、文物歷史30處、歷史名人23位、紅色文化9處、書院名校10處、歷史事件7件等歷史文化資源挖掘,並積極推動活化利用,讓“老樹”也能開出“新花”。
經濟是城市的體格,人文是城市的靈魂。如今,南嶽山下生生不息,發展優勢更加彰顯;南明河旁逐浪而行,前行腳步更加堅定。
聯積電子“電子紙新型顯示”項目正式投産;上半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34.71億元,同比增長19.07%;上榜《中國市轄區高質量發展報告2023》百強榜單……老城南明古樸美好的背後,是昂揚向上的城市基調。
工業園區裏,貴陽臻芯科技限公司無塵生産車間各條智能化生産線正高效運轉,工作人員忙着進行半導體封測,該公司今年重點推進的“半導體研發生産項目”預計在10月底正式投産。打造以新型顯示為核心的電子信息製造和以振興貴州中醫藥創新發展為目標的生物科技(食藥同源)“一主一特”産業,是南明在新型都市工業上的開拓探索。
建築工地上,塔吊林立,以城市更新為抓手,以蘭草壩片區、二戈寨東站貨場片區為試點,南明聚力推動城市拔節生長,打造高品質生態旅游與居住空間,在帶給居民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的同時積極推動産城融合,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
近期,南明區傾力打造的又一特色街區——曹狀元街區(含曹狀元街、護國路、南橫街片區)將全新亮相。該街區將歷史文脈和可持續的市場化方式進行有機結合,從場景、情景和意境出發,在延續人文精神基礎上打造最具文化特色、最顯古韻風情、最富文化活力的文商旅融合高地。
人為標尺
“中國近代教育之父”的李端棻出生於貴陽,後葬於南明區永樂鄉。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李端棻上《請推廣學校折》,建議在全國進行教育體制改革,拉開了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0月,李端棻與唐爾鏞等人發起成立貴州教育總會籌備會,推動了貴州近代教育的發展。此外,他還是京師大學堂首倡者,貴州通省公立中學、貴陽師範學堂等創辦人之一。
花果園雙子塔
或因於歷史淵源,南明人從來都重視教育發展,把教育上升到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高度,全力以赴擦亮“學在南明”品牌。2022年,南明區32所學校授牌“省公辦強校培育校”,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連續五年位列全市第一。
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程度已成為衡量人民幸福指數的重要標尺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關鍵因素。
在南明,物質日益富足與精神逐漸富有密不可分,各街道綜合文化站配備書畫室、舞蹈室、閱覽室、健身房等功能區,居民群眾有了更多文化體驗空間;依託區文化館、區圖書館等部門,開展點單式配送演出、培訓等文化服務,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精準匹配、優質均衡。
坐落於南明區花果園大街99號的六悅美術館8月正式開館,建構屬於自己獨有的藝術形態,打造成以公共美育為主導的公益性美術館,為更多的市民和游客提供文化的滋養和愜意的生活方式。
電力巷中,一家家品牌小店隱藏其中,年輕時尚的咖啡與老建築和諧融為一體,讓市民在工作生活之餘,品味“慢生活”的舒適愜意。翠微園裏,“五韻黔茶”文創茶盲袋體驗、“古韻悠揚”國風雅集音樂會、“茶扇生花”復古團扇製作等體驗式活動,引得不少市民游客爭相參與。
當然了,你還可以趁着好天氣去看心儀的電影,去路邊聽一場音樂會,聽相聲、看展覽……歷史和文化基因自然而然地融進南明城市肌理,無時無刻不帶給人豐富的生命體驗。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南明向來廣納賢才,為來到這座城市的企業和人才提供提供落戶、住房、子女入學等“一站式”服務,以最真誠的人文關懷讓這裡成為投資興業、創新創業和安居立業的熱土。
大力推動社會數字化治理,持續鞏固共建共治共享機制,讓老百姓成為城市建設的參與者、評判者、獲益者。持續推進“養老、托育、家政、文體、中醫藥”五進社區,讓每一個家在南明、駐足南明的人有更美好的生活體驗、更深沉的情感寄託,實現更高水平的民生發展。
9月,城中心阿哈湖濕地公園秋色初染,流水潺潺,一曲詩吟一曲煙,這是獨屬南明的美。人文和經濟良性互動的新實踐,必然為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凝聚新的內在動力。南明將煥發“忠誠實幹、團結擔當、奮勇爭先、敢於勝利”的新時代南明精神,以文化為城市發展賦能鑄魂,讓環境更優、城市更靚、産業更興、生活更美。(撰文:王麗霞 圖片:趙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