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貴州各地中小學迎來2023年秋季學期開學第一天。新華社發(彭俊 攝)
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 題:中國着力幫扶困難學生圓夢校園
新華社記者齊菲、張文靜、駱飛
又是一年開學季。
處暑時節,當黃土高原迎來幹爽的秋風,蘇晴和兩個妹妹也到了返校的日子。像往年一樣,她們今年也收到了來自駐村幫扶工作隊捐贈的“愛心大禮包”。
“我和妹妹們非常開心收到開學禮物。”拿着嶄新的書包、精美的文具盒,蘇晴對新的學期充滿期待。
今年11歲的蘇晴和兩個妹妹家住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峽門回族鄉山口村,現在是峽門小學的學生。由於母親患病,父親靠打零工維持生計,脫貧後一家人的生活壓力依然比較大。
2021年,蘭州大學教師安國幸來到山口村,成為駐村幫扶工作隊的一員。作為一名教師,他和隊員非常重視當地孩子的教育問題。得知蘇晴三姐妹的情況後,工作隊立即&&校友、對接社會資源,除定期捐贈書包、文具、書籍等學習用品外,還累計為她們提供獎助學金近5000元。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和獲得自我發展的最根本手段。”安國幸説,他們很關注脫貧家庭學生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情況,“除了幫助落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和營養改善計劃外,還為村裏符合條件的學生申請了‘雨露計劃’等資助”。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它關乎未來,也牽動着每一個家庭。今年6月,中國提出《關於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加快推進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
在這之中,對於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留守兒童、殘疾兒童等特殊群體,健全資助幫扶制度,做好關愛幫扶工作尤為重要。
中國各界始終重視困難學生群體的教育問題。2012年至2021年,全國學生資助金額累計超過2萬億元,並形成投入上以政府資助為主、學校和社會資助為輔,方式上以無償資助為主、有償資助為輔,對象上以助困為主、獎優為輔的特色學生資助體系。
開學前,山口村68名各年齡段學生收到了來自蘭州大學校友的獎助學金,而遠在約1200公里外的貴州省畢節市,18歲的蒙超也如願申請到助學貸款,大學學費有了着落。
8月27日,復旦大學的新生在家長陪伴下來校報到。新華社發(李心怡 攝)
蒙超是納雍縣第五中學的高三畢業生,父親患有尿毒症,家裏還有4個哥哥姐姐,一家的生活重擔全壓在母親一人身上。
“前些年哥哥姐姐都在上大學,每年學費就要一萬多元。”蒙超説,加上父親每月固定的醫療支出,如果沒有資助支持,只能有人放棄學業,去工作貼補家用。
納雍縣地處貴州烏蒙山區,曾是深度貧困縣。2021年中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當地已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目前仍享受相關教育資助保障政策。
納雍縣教育科技局學生資助服務中心負責人余雲介紹,以高中階段為例,一名學生每學年除了享有國家給予的學費減免,還能獲得貴州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專項學生資助。
高中三年來,蒙超不僅學費被減免,每學期還有1000多元的生活補助。在他們班,20多位同學因此解決失學之憂。
今年7月,蒙超收到了期盼已久的大學錄取通知書,手捧通知書的那一刻,這個青澀少年笑了,臉上滿是激動的喜悅。他對未來的學習滿懷憧憬,“希望在大學裏能拿到獎學金,掌握一技之長,畢業後找個好工作,為家裏減輕負擔”。
蒙超揚帆夢想之船的背後,是國家助學貸款的保駕護航。作為中國普通高校資助政策體系的重要內容,國家助學貸款自1999年實施至今,已累計發放4000多億元,2000多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此受益,蒙超的哥哥姐姐就在其中。
2022年,為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緩解就業壓力,中國&&助學貸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償還政策,今年這一政策還將延續。
堅持和完善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深入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對符合條件的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國家助學金、免除學雜費;對符合條件的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提供國家助學金、免除學費……多年來,中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着力關愛幫扶困難學生。2012年至2021年,全國累計資助學生近13億人次,實現資助政策覆蓋所有學段、所有學校、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國家一直致力於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體系建設,努力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輟學。未來,相關保障體系在資源配置等方面還將進一步優化完善。
這個學期,蘇晴就要升入六年級,面對學生時代的一個重要階段。安國幸和工作隊的老師此前一直定期對她進行家訪,希望從精神上給予她和兩個妹妹鼓勵支持。
“新學期我要更加努力,給妹妹們樹立一個好榜樣。”蘇晴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