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千算萬算,不如良種合算”……一句句樸素而直白的農諺道出一粒小小種子的重要性。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當良種與沃土相遇,豐收的希望便開始孕育。
火熱的7月,經過雨水的滋潤,地處烏蒙山區腹地的貴州赫章、納雍煙區一片鬱鬱蔥蔥。這一片片綠葉子正逐步進入烤房,變成一片片“金葉子”。那片片金色,承載着當地煙農美好生活的希望。
在“山大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的畢節烏蒙山區,山多得就像一棵一棵竹筍,密密麻麻地聳立着。山旮旯裏夾雜的一點少得可憐的田地,是比金子還稀缺的資源。
田地有限,良種更成為關鍵。好種出好苗,好苗出好煙。在一代又一代煙草人的追尋與呵護下,赫章煙區和納雍煙區分別找到了適合自身生態條件的優良品種——“韭菜坪2號”和“畢納1號”。
貴州煙區的這兩個“寶貝”,一點點改變着兩個煙區的面貌。
來自自然的饋贈
韭菜坪,貴州屋脊,海拔2900.6米。
夏末秋初,紫色的韭菜花相繼盛開。風吹過,花兒隨風搖曳,芳香四溢。
驅車路過烏蒙山間的一個個村莊,空氣中另有一種淡淡的清甜香讓人沉醉,讓人忍不住去尋覓這香味的源頭。
打開鎖扣,向上提起把手,拉開烤房的大門,一層又一層金黃的煙葉映亮了蔣明貴的臉龐,“韭菜坪2號”煙葉的香味也撲面而來。
蔣明貴。
談起“韭菜坪2號”的選育,繞不開赫章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高級農藝師蔣明貴。
2000年前後,由於種植品種亂且雜,一年換一個品種,種出來要麼品質差,要麼單産低,煙農意見大,企業發展也深受影響,赫章煙葉發展一度陷入低谷。
“難道就沒有一個適合赫章本地自然條件的優良品種嗎?”這個問題壓在每一個赫章煙草人身上。作為一名黨員,作為一名煙葉基層工作者,蔣明貴一直在苦苦尋覓。
從自然變異的品種中培育新品種,是一條較為常用的選育道路。但想要從茫茫煙海中發現變異株,談何容易。每年生産季,赫章各地的煙地裏都會出現一個身影。他常常是身上一層灰,腳上滿是泥,走在煙地裏,東瞅瞅,西看看。他就是蔣明貴。
那時候的赫章,交通極為不便。去一些村子,“早上去時天不亮,晚上回來月上屋。”蔣明貴必須要帶足一天的乾糧。他每次出門都準備兩雙鞋子,數不清有多少次,爬着爬着山,腳上的鞋子就壞了。換一雙,繼續爬。
功夫不負有心人,走遍全縣,蔣明貴終於尋找到了5株品相良好的變異株係。
2003年,這五株變異株被命名為“韭菜坪1號”至“韭菜坪5號”,開始試驗種植。
韭菜坪是貴州最高峰,以韭菜坪命名,既表明變異株的來源,也暗含了赫章煙草人想要培育一個優良品種的決心和渴望。
“畢納1號”的發現要稍晚一點。從納雍縣城乘車去龍場鎮萬家寨村,幾乎都在爬坡。車窗外的山形越來越大,地形切割越來越深。在一處溝壑縱橫的向陽高坡上,盧家寨組的十幾戶人家靜靜地散居着。
2004年5月,盧家寨煙農鄧庭義照例來到自家的7畝煙地裏進行揭膜。中途,鄧庭義的手突然停住了,一株煙苗的“個子”高出了整齊劃一的煙苗10多公分!
在此之前,鄧庭義已種煙十多年,種過的品種少説有5、6個,個個都沒辦法持續種下去。看到這一獨特煙株,鄧庭義很是稀罕,立即將這個情況告知了煙草公司的技術員。
隨着時間推移,精心呵護下的煙株長勢越來越好。經過技術員確認,這是一株變異株。納雍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採得變異株的種子,取“畢節市納雍縣第一個烤煙自育品種”之意,“畢納1號”進入試驗種植階段。
生孩子需要懷胎十月,培育一個品種卻需要十年磨一劍。
找到變異株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經過兩年試驗種植,待變異株性狀穩定下來,接下來還要進行區域種植試驗、省內種植試驗,此後,經過農藝評審、工業評審,再通過全國煙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後,品種才算獲得正式“身份證”,可以大規模推廣種植。這個過程,至少十年。
兩年試驗種植過程中,蔣明貴與同事幾乎每天都要到試驗田裏走一圈,仔細觀察每一株烤煙,拿着尺子一片片煙葉測量,確保選出最優良的種子。最終,“韭菜坪2號”脫穎而出,進入後續的培育環節。
“最怕惡劣天氣,一見變天就趕緊往地裏跑,要想方設法保住這些‘寶貝’。”蔣明貴説。
有一天中午,冰雹突襲。正在煙站上班的蔣明貴撒腿就往試驗田跑。摔倒了,腳崴了,頭被冰雹打出了血,爬起來繼續跑,幸好,冰雹沒有落到試驗田裏。
或許是“天道酬勤”,進入評審環節的兩個品種一帆風順,分別於2014年和2015年通過全國煙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99%的變異株會在試驗種植過程中淪為平凡,而這兩個品種,成為了那不可多得的1%。貴州煙葉史上一個新的篇章就此掀開。
精心打磨的“美玉”
品種審定,兩個品種只能算“養在深閨人初識”。
如何打造一個既讓煙農喜歡種,又被市場認可用的品種?關鍵在品質。
“韭菜坪2號”和“畢納1號”“出生”時都有各自的“歡喜”與“煩惱”。
於煙農而言,兩個品種單産都比較高,畝産效益較高;於捲煙工業企業而言,兩個品種的清甜香特色突出,香氣量足,內在化學成分含量適宜,整體協調性較好。
但是,兩個品種在推廣時各自遇到不同的困難。
推廣初期,“韭菜坪2號”煙葉常出現焦尖焦邊現象。根據常理推斷,原因是缺鉀。赫章縣局(分公司)質量總檢劉濤介紹,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補鉀,在肥料中增加鉀的含量。但效果並不明顯。
看到“自己的孩子”生病,蔣明貴心裏格外難過。赫章煙地裏,從此又多了一個戴着草帽,看似在煙地邊發呆的人。那是蔣明貴下鄉時蹲在煙地邊觀察煙葉生長情況,試圖找到焦尖焦邊現象的成因。
經過長期蹲守,蔣明貴發現,“韭菜坪2號”一開始“躥個兒”,就容易出現焦尖焦邊現象。在畢節市煙草專賣局(公司)技術中心的指導下,蔣明貴提出,“韭菜坪2號”屬於抗旱不早花品種,6月下旬至7月中旬有一個生長爆發期,這個階段根係吸收鉀肥供應不足,出現生理性缺鉀。
找到了原因,辦法就容易確定了。在旺長期增施鉀肥,焦尖焦邊問題得到較好解決。
“畢納1號”也有自己的“煩惱”。秋後,如果秋雨過多,“畢納1號”煙葉的上部葉就容易烤壞,品質降低。
納雍縣局(分公司)組織了5人團隊,攻克難題。“上部葉的烘烤時間只有十多天,必須抓住這個‘時間窗口’。”團隊負責人、煙葉管理股股長劉登祥介紹,他們5人每人負責一個區域,開展烘烤研究。
劉登祥。
試驗新的烘烤方法,很多煙農不敢冒險嘗試。“烤壞了我們賠。”結果,真的出現了烤壞的情況,團隊賠給煙農7000多元。
烘烤時,每隔20、30分鐘,劉登祥就來到觀察窗口,打開手電筒,瞪大眼睛,觀察煙葉的變化。晚上,他在烤房邊坐著睡,不敢躺着睡,怕睡過頭。每年烘烤期間,他的眼裏就佈滿血絲。
整宿整宿地睡不好覺,對團隊的體力和精力都帶來極大考驗。
從2018年開始研究,2022年烤季開始前,納雍縣局(分公司)終於明確上部特殊煙葉烘烤技術——“高溫熏蒸變黃、低溫低濕定色”,解決了“畢納1號”上部葉烘烤難題。
生産技術的改良無法一蹴而就。作為畢節市局(公司)技術中心負責人,羅貞寶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一年只有一次試驗機會,等到煙葉長成發現不合適,只有等到下年再來改。”
為了提高煙葉改良技術的成功率,他帶領煙葉技術人員在背後下足了功夫。
在技術中心實驗室,擺滿了數不清的瓶瓶罐罐和煙葉樣本。到一片煙地,取一些土壤;見一片煙田,取一點樣本。在實驗室裏分析樣本,技術人員常一坐十多個小時,身邊厚厚一摞數據記錄表就是他們的成果;有時,他們又幾天不到實驗室,天天泡在煙田裏,穿着布鞋,戴着草帽,滿手黑色煙油,像一個個勞作多年的煙農。
煙葉技術人員就像雕工一樣,將“韭菜坪2號”和“畢納1號”兩塊璞玉逐漸打造成兩塊美玉。
工商合作的典範
如今,“韭菜坪2號”年産10萬擔,全部供給湖南中煙,成為“和天下”品牌配方中的主料煙葉,對品牌香氣質量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畢納1號”年産7萬擔,全部供給山東中煙,“泰山”品牌30個在銷品規都在使用。
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歷經坎坷。
2008年以前,湖南中煙在畢節煙區主要調運産自威寧縣的煙葉。2008年,出於品牌發展需要,湖南中煙對清甜香煙葉的需求增加,由於威寧煙葉産量受限,在畢節市局(公司)的建議下,湖南中煙開始在與威寧相鄰的赫章煙區建設基地單元。“韭菜坪2號”從此進入湖南中煙的視野。
“韭菜坪2號”突出的清甜香氣讓湖南中煙愛不釋手,但它出葉率低、含梗率高等問題也讓湖南中煙頭痛不已。
工業企業的反應讓畢節市局(公司)有些猶豫。到底是繼續支持“韭菜坪2號”發展,還是改種常見的其他品種?
“不能換,品種有問題我們想辦法改良品種。”經過一番爭論,對培育本地特色品種的渴望讓畢節市局(公司)內部達成共識。
底氣同樣來自湖南中煙的支持。雖然不斷反饋“韭菜坪2號”的問題,但赫章煙區每年種出來的“韭菜坪2號”煙葉,湖南中煙全部調走,一片都不留。
彼時,發現“韭菜坪2號”優良風格特色的湖南中煙技術中心,一方面不斷給産區提意見,期待協同産區通過改良生産技術,彌補品種缺陷,另一方面也在加大研究力度,力求用技術手段用好“韭菜坪2號”,更好地發揮它的優勢。
“用好特色煙葉,既考驗我們的技術能力,也為品牌增光添彩,大家相互成就,共同成長。”湖南中煙技術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
隨着“韭菜坪2號”通過行業評審,在赫章全面推廣種植,湖南中煙加大技術支持力度,每年投入2100萬元,一方面完善赫章煙區基礎設施,並反哺煙農,開展技術培訓等,另一方面與畢節市局(公司)聯合開展研究,不斷完善生産技術方案,解決“韭菜坪2號”存在的雜氣、出葉率低等問題。
在工商雙方共同努力下,“韭菜坪2號”上等煙比例多年來保持在80%以上,形成高質量發展良好態勢。
“畢納1號”大規模推廣種植時,正碰上全國煙葉生産限産壓庫的大形勢,一度頗受挫折。
2019年,山東中煙準備在納雍建立基地單元,一開始提出要種其他品種。
納雍縣局(分公司)立即登門造訪,送上“畢納1號”煙葉供其分析。經過深入研究,山東中煙技術中心認為“畢納1號”內在化學成分協調,品質優良,其風格特色在“泰山”品牌中十分適用。但由於種植技術問題,整體表現有待改進。
“給我們三年時間,一定種出符合你們需求的煙葉。”納雍縣局(分公司)提出。
話好講,該如何做呢?當時,由於錯誤理解中棵煙概念,“畢納1號”在種植過程中葉片越種越小,油分不足,産量也下降了。
劉登祥登門拜訪鄧庭義,請教過去的種植方式。又拜訪了不少老領導、老煙農,向大家“取經”。
增施有機肥!最終,納雍縣局(分公司)找到了最優路徑。從2020年開始,他們通過大規模施用有機肥的方式,改良“畢納1號”的品質,結合當地養牛産業,變牛糞為有機肥,每畝煙地每年施用300公斤,煙葉品質年年提升,讓山東中煙連連豎大拇指。
2019年以來,畢節市局(公司)在赫章、納雍煙區推行定制化生産,以品牌需求為導向,深化與湖南中煙、山東中煙的合作,進一步按品牌需求改良品種,改進種植技術,提升供給質量。
品質提升了,畢節市局(公司)迎來了“幸福的煩惱”,訂單變多了,産量跟不上。今年,畢節市局(公司)選取納雍縣、織金縣、七星關區三地交界處,準備建設金龍湖基地單元,生産“畢納1號”煙葉,專供廣東中煙。
從“無人問津”到“人人搶用”,“韭菜坪2號”和“畢納1號”終於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致富煙農的搖錢樹
用煙海來稱呼赫章縣可樂鄉的煙地,一點都不誇張。從山腳到山頂,目光所及之處,全是綠油油的煙葉。
坐上黃啟貴的奔馳汽車,沿着寬闊的産業大道,他帶筆者走進了煙葉的海洋。
黃啟貴是可樂鄉銀光村的煙農,今年種了45畝煙葉。在他的精心管理下,他家的烤煙每畝産值超過6000元,年純收入15、16萬元。
“買這車貸款了嗎?”筆者好奇地問他。
“沒貸,咱農村人,欠錢總覺得不舒坦。”黃啟貴説。指着沿路的一些小洋房,黃啟貴對筆者説:“烤煙機耕路,煙農小別墅。我們這家家都開轎車、住洋房。”
可樂鄉煙農真的靠煙致富了,連當地鄉幹部都這樣感嘆。
任誰也難以想到,10多年前,這裡的農村卻是另一番光景。曾經有多窮?“納威赫、去不得”“去到納赫威,煮熟雞會飛。”這一句俗語充分説明了窮的程度。“以前,畢節納雍、赫章、威寧,都是有名的窮地方,有些姑娘已經嫁過來了,一看太窮,又走了。”黃啟貴解釋説。
雖然種煙的歷史比較久,但受品種和自然生態之困,過去可樂煙農的收入並不高,捨不得丟,又賺不到錢。
變化源自“韭菜坪2號”的推廣,“韭菜坪2號”這個株係,取自赫章財神鎮。天上沒有財神,這個品種卻真正成為赫章煙農的“財神”。
坐著黃啟貴的車進到銀光村,筆者看到一幅美麗鄉村的現實圖景。家家戶戶住着樓房,門前停着各式各樣的小汽車,農用車輛更是普遍。街道上乾乾淨淨,人們的臉上雖然被太陽曬得黝黑,那爽朗的笑容卻真實透露着他們的幸福。
由於種煙效益突出,在全國各煙區煙農數量不斷萎縮的背景下,赫章1800多戶煙農一直保持穩定,少有煙農主動退出。
煙農賺了錢,除了買車、建房,個個都重視子女的教育。納雍縣龍場鎮跑馬村煙農賀萬全家裏有5個孩子,靠着種煙,他有能力供養5個孩子全部上了大學,成了十里八村的榜樣。
“我現在就認‘畢納1號’,喊我換別的我堅決不換。”賀萬全説。
肩負煙農的希望,貴州煙草人沒有固步自封,在改良品種的道路上,他們繼續一路堅定前行。
今年,貴州省局(公司)提出推動貴州煙葉由質量向品質轉型、由品質向品牌轉型、由滿足市場向引領市場轉型的戰略目標,並將品種選育納入“四大專項攻關”之一,着力解決煙葉品種缺乏“自主芯片”的突出問題。全省煙葉科研工作者甩開膀子,努力選育出更多契合各地生態的優良品種,為煙農增收,為捲煙工業企業供給更高品質的原料。
劉登祥帶筆者來到納雍縣局(分公司)的“秘密基地”。在那個小院裏,除了現有的“畢納1號”煙葉,還種了“畢納1號”的變異株,以及用這兩個株係分別為父本、母本培育出的新的煙葉株係。
“‘畢納1號’開了個好頭,我們希望培育出更優質的2號、3號……”(吳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