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7月29日電(記者周宣妮、李驚亞)“五月五,已經開始插秧了,蟬開始在樹上叫了……”清晨,籠罩在薄霧之中的貴州黔東南州從江縣小黃村響起了啾啾鳥鳴,村中鼓樓內傳來了婉轉悠揚的侗族大歌,侗族大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潘查銀花正在動情地歌唱。
侗族大歌歷史悠久,是在中國侗族地區流傳的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20世紀80年代,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潘查銀花老人(右)在與村裏的歌師聊天。(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小黃村是“侗歌之鄉”,又被譽為“歌的故鄉”“歌的海洋”。潘查銀花如今已80歲高齡,雖然兩鬢斑白,但仍舊精神矍鑠,會唱300首左右侗族大歌,“我們小黃村人高興的時候唱歌,悲傷的時候也唱歌,忙的時候喜歡唱歌,閒的時候也喜歡唱歌。”
在這個“會唱歌的村莊”,青山環抱的小黃侗寨內一條“傳歌河”蜿蜒曲折,岸上數十步便有一花橋,鼓樓點綴其中,景色宜人。岸邊青石板路高低錯落,沿河步道上還展出了數十首侗族大歌曲目。
小黃侗寨“傳歌河”沿河步道上,展示的侗族大歌曲目。新華社記者 李驚亞 攝
“小黃村目前有3600多人,平時大家唱歌,會按照不同年齡和性別,分為不同的歌隊,歌隊數量已經超過60支,一個歌隊一般有10人以上。”潘查銀花説,“農閒時,沒有其他的娛樂項目,大家就喜歡聚在鼓樓,一起聊天、唱歌。”
近年來,當地發展鄉村旅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來到這裡,欣賞原生態的侗寨風情和侗族大歌表演,村裏的農家樂和民宿越來越多。
吳定峰是從江縣小黃傳歌河侗族大歌專業合作社成員。年輕時,他曾在外打工,2013年返回家鄉。看到村裏年長的歌師過世,侗族大歌面臨失傳風險;與此同時,來村裏的游客和學者越來越多,侗族大歌展演需求旺盛,2014年,吳定峰決定牽頭成立合作社。他將村裏的歌隊組織起來,通過外出表演、互相學習和交流,提供一個傳承民族文化的&&。
“旅行社會提前和我們預約長桌宴和侗族大歌表演,平均一年會舉辦200多場表演,合作社總收入能達到20萬元。”吳定峰説。
演員在202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閉幕式上演唱侗族大歌。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從2019年起,吳定峰開始自費組織村裏28位老歌師錄歌。“我記錄下的侗族大歌,最長的有45分鐘,一般從中午錄到下午六點鐘。”吳定峰説,他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根據不同類別、音調和男女聲部,收集整理了2700段、共計500余首侗族大歌,總時長超過20小時。
“有些歌師逝世了,只有他會唱的曲目也會隨之消失。”吳定峰説,“我想把老歌師們的聲音保留下來,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人聽到這些動聽的音樂,了解侗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