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啦,下地幹活啦!”7月5日清晨7點40分,金沙縣最大的易地搬遷群眾安置點----民興街道“萬人小區”突然響起了一陣吆喝聲。
“走,楊老闆來了。”湯友國和妻子蘭燕吃了早餐安頓好家裏就走下樓,和婁昌飛等其他30多個住在小區的鄰居上了楊老闆的車,
大約20分鐘就來到柳塘鎮金坪村地裏,一起下地幹活。
不負好時光,最美阡陌間。
這段時間的一場及時雨,滋潤了久旱的田間地頭,煙株喝足了水分,嫩綠的新芽正鉚足了勁兒地向上生長。
趁着雨后土地松軟,村民們三五成群地穿梭於田間,紛紛開始培土、清溝、施藥……湯友國夫婦和其他的八、九個從其他偏遠山村易地搬遷來此定居的鄰居們開始了一天的勞作,大家幹勁十足,他們在金沙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精心呵護每一棵煙株,期盼今年有個好收成。
暖陽下,農民朋友們拉開了田間管理的序幕,鄉村田間到處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大家的歡聲笑語、勞動的聲音都悄悄匯集成鄉村動聽的樂章。
當前正值煙株大田管護的黃金時段,在40余畝良田裏,只見湯友國夫婦摞起褲腳和30多個工友一起在地裏忙碌起來。
微風吹過,青翠的煙株迎風搖曳,蕩漾起無限生機。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
由於剛下過雨,湯友國下地幹活不一會身上就沾滿了一身泥……
“好久沒下地幹活了,但是我們莊稼人和土地打交道,幹起活來,心裏踏實安逸,累並快樂着。”湯友國一邊幹活一邊和記者聊了起來:“在這裡幹活收入也穩定。”
“這得感謝楊老闆喲,免得你一天到晚不幹正事,只曉得玩。”湯友國的妻子姜培仙突然插話,笑嗔了丈夫湯友國一句。
在“楊老闆的地裏”忙活,湯友國夫婦卻拿着工資,幹活都是當天結賬,多勞多得,湯友國夫婦二人當天一共領了270元的工資,湯友國140元,姜培仙130元。
楊老闆名叫楊燻盛,是金沙縣木孔鄉新江村人,這塊地是他和表姐承包的。楊燻盛和表姐梁明會都是金沙縣城郊的農民,這些年做過小生意、打過零工,聽説種煙有賺頭,今年初楊燻盛就和表姐就共同出資承包了幾十畝地開始種起了煙。
在柳塘鎮金坪村,當天就有五六十個住在“萬人小區”的易地搬遷群眾應邀在倪光伍、鄧祥華、陳賢祥等煙農的地裏幹活。
不僅禹謨鎮,金沙縣高坪、沙土、安底、柳塘等10多個鄉鎮廣袤田疇沃野到處閃動着村民們忙碌的身影,一片熱火朝天的農耕景象,幹農活的村民,大部分都來自於易地搬遷安置點的群眾。
中午12點,楊燻盛買來熱氣騰騰的盒飯,吃了午飯大家又繼續幹起了農活。
短暫的休息。大家一邊吃一邊聊了起來。
記者走訪了解到,住在“萬人小區”的易地搬遷群眾靠着自身的那種勤勞肯幹的勁頭,通過這段時間集聚一起幹農事農活後,身上無形之間有了一種團結一致的精氣神,匯聚起一股實現共同富裕的澎湃力量。
下午5點30分,收工了,記者恰好遇到金沙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禹謨煙葉站召開院壩會。
“以前見別人家種煙辛苦得很,現在種煙輕鬆多了。我雖然初學種煙,但是一點都不愁。”煙農楊燻盛今年才開始和表姐梁明會合夥種煙,雖然初學種煙,還種了40多畝,説起自己種煙的經歷和村裏煙葉産業的變化,正值壯年的楊燻盛打開了話匣子。
“以前各家種各家的煙,起壟、施肥、烤煙都是靠自己,種幾畝煙都忙不贏,種二、三十畝想都不敢想。”楊燻盛回憶起同村的村民種煙的經歷説,現在機耕、起壟、植保等環節都有合作社一條龍服務,煙葉技術員每天都來進行技術指導,自己只要悉心呵護好煙株的成長,種、收、賣都不愁,心裏踏實得很。
“種植煙葉的路,我一直在走,走着走着,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老煙農老倪高興地説,去年煙葉豐收,家裏的純收入有10幾萬元,便添置了一輛小汽車。多年來,他種煙供兒子上學,如今兒子大學畢業,工作也穩定了。老倪望著田裏嫩綠的煙葉,心裏滿是憧憬。
正是因為有了煙葉這個産業,才支撐起了柳塘鎮許許多多“老倪”們的幸福生活。如今,這裡通過開展煙-蔬接茬模式,以連片的萬畝煙田形成了亮點鮮明的煙-蔬産業發展帶,鄉村振興得到穩步推進。
“煙蔬接茬一年下來,每畝土地的煙蔬輪作産值超過7000元。”禹謨煙葉站有關負責人介紹,煙蔬接茬模式既提高了農田單位面積種植效益,又實現煙-蔬協同發展、共同受益的産業融合發展格局。
院壩小講堂,共話大發展。
在不斷的探索中,煙-蔬接茬模式在畢節市金沙縣的柳塘、安底等煙草發展適宜區得到大面積推廣,成為緩解産業爭地矛盾、實現煙葉可持續發展和保證煙蔬雙豐收的重要模式。
在金沙縣,一幅創新引領的現代化煙草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願景不僅映照進了現實,也為當下宏大的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樹立一面別樣鏡鑒。
在金沙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禹謨煙葉站召開的院壩會上,大夥兒敞開心扉,圍繞煙地輪種、産業發展等主題建言獻策,禹謨煙葉站的同志邊聽、邊記並予以回應,在月光下、晚風中,交織出一幅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
“通過院壩會,我們共收集‘微心願’9個,下一步我們會逐一分析整理上報,予以解決。
“今天我們不要客套,大家都聊聊對村裏發展和種煙的意見建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今年初,在金沙縣柳塘鎮金坪村,一場“打開天窗説亮話”的院壩會也在柳塘鎮金坪村休憩廣場舉行,禹謨煙葉站的幹部與村兩委班子、黨員、組長代表、駐村幹部、普通村民圍坐一堂,就着一杯清茶,共話鄉村發展。
就在這次院壩會上,村民們反映出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金沙縣禹謨鎮等鄉鎮是種煙的大區,近年來出現一種種地缺人手的怪象,一邊是種地的村民增多,由於不少村民都到省外務工了,農忙時幹活卻缺少人手。
這引起了金沙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的高度重視,迅速派人展開調查,走訪中了解到住在金沙縣“萬人小區”最近出現住戶無事可做的現象。住在萬人小區住戶的都是山區搬進城的易地搬遷群眾,這些住戶長年和土地打交道,搬進城之後,不種地了就沒有事做了。
“一邊是種地缺人手,一邊是住在城裏的易地搬遷群眾卻無事可做。他們願不願意下地幹活呢?如果能成,這也是能使易地搬遷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舉措,同時也化解了種地的農戶缺少人手的難題。”金沙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一邊立即向上級和金沙縣委縣政府反映了這一情況,一邊迅速組織幹部沉下身子、深入一線,聽民聲、曉民意、解民憂,走進“萬人小區”聽取群眾是否願意下地幹農活的意見。
就這樣,在當地政府和金沙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的統一組織下,種煙的大戶和住在金沙縣“萬人小區”的易地搬遷群眾開展一次院壩會,在座談會上一交流,雙方一拍即合。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記者採訪了解到,住在金沙縣城“萬人小區”成千上萬的易地搬遷群眾通過這樣的農事勞動,不僅讓其對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有了更深的了解,更拉近了當地幹部與老百姓的距離,易地搬遷群眾更加從心裏感恩黨和政府。(記者 黃杏 通訊員 江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