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位於青雲市集內的鐵爐子常菜館店舖門口排滿了等位的食客,店內,一張張鐵爐子旁圍坐著有説有笑的食客,桌上的飯菜冒着騰騰熱氣,食客們吃得熱火朝天,笑聲不斷。
據了解,鐵爐子家常菜品牌於2021年成立,佔地600平方,主營經典黔菜。菜品最大程度保留了黔菜特色,是一家頗受市民游客歡迎和好評的黔菜館。談及鐵爐子家常菜的創建過程和背景文化,創始人雷靜侃侃而談。
保留貴州特色餐桌鐵爐子,是情懷
鐵爐子,是貴州老一輩人的回憶。上個世紀,貴州地區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取暖的鐵爐子,中間燒煤,外面有一圈鐵盤,接了一根煙囪向窗戶外面排煙。平時,一家人圍着鐵爐子坐,抓一把瓜子或花生往爐盤上一撒,就能聊上大半天。吃飯時,鐵爐子就是桌子,紅彤彤的火,幾盤家常菜,小火微微熱着,發出滋滋聲,就是家的味道。
“圍坐在鐵爐子邊,溫馨又溫暖,聽到火鉤敲擊火圈的聲響,就會喚醒我記憶裏兒時的味蕾。”雷靜説,鐵爐子就是每一個貴州家庭的餐桌,在我看來就是黔菜的最佳搭檔。因此,在創辦鐵爐子家常菜時,她就想著一定要保留這份屬於貴州人的餐桌記憶,這不僅代表貴州餐桌的一種特色,也能讓市民游客在品嘗地道貴州味時,了解和體驗貴州飲食文化。
“我平時都在店裏,有客人對鐵爐子餐桌感興趣,我都很樂意給他們講講鐵爐子餐桌背後的故事及文化。”雷靜説,很多時候,客人也會笑着跟她説,感覺在這裡不僅僅是在吃飯,好像也在體驗和感受一種文化氛圍,特別有意思。
讓市民游客在青雲路吃到地道黔菜,是傳承
在貴陽,青雲路可謂家喻戶曉。這條路是貴陽最有名的夜市小吃街,也是貴陽人名副其實的“深夜食堂”,承載了千千萬萬貴陽人濃厚的鄉愁和記憶。
2022年1月,改造提升後的青雲路披上“新裝”華麗登場,蝶變升級為集文化體驗、藝術休閒、商業購物等功能於一體,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潮流文化街,不僅成為市民游客打卡的夜經濟新地標,也是對外展示貴陽精神文化的一張新名片。
“青雲路上,貴州美食和小吃非常多,但我發現整條街沒有一家菜品豐富全面、口味地道的黔菜館。”雷靜説,青雲路步行街作為貴州貴陽對外展示的窗口,有各種各樣的貴州美食小吃,但唯獨少了一家地道黔菜館。於是,她就萌生了在這裡開一家地道黔菜館的想法,讓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能夠在這裡品嘗到地道貴州菜味道,把貴州味道傳出去。
政府的扶持,以及管理方人性化、規範化的管理堅定了雷靜在青雲路步行街開店的信心和決心。經過多次考察研究,雷靜最後確定在青雲路步行街青雲市集3樓開啟第一家鐵爐子家常菜館。
對黔菜味道的守正創新,是精益求精
熗鍋魚、折耳根臘肉、辣子雞、糟臘梅子肉都是地道貴州特色菜……從配菜辣椒到菜品食材的選擇,雷靜非常講究,嚴格把控各類食材新鮮程度,所選的辣椒兼具香味和辣味。在保留食材本味的同時,為它注入貴州的靈魂酸、辣口味,讓食物口味在最恰到好處的時候呈現給食客。
除了堅守地道口味外,創新也同樣重要。“在堅守地道貴州味的同時,我們也融合了部分市民游客的口味和喜好,創新了騸雞豆腐、冰川茄子等菜品。”雷靜介紹,騸雞豆腐製作工藝要求高,口味清爽鮮美,口感層次豐富,滿足了一部分不能吃辣的顧客群體,是備受歡迎的一道創新菜品,也為顧客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菜品選擇。
同時,廚師是菜品傳承最緊密的紐帶,地道貴州菜講究食材的選擇和對火候的把控,講究做菜人的悟性與靈氣。於是,雷靜聘請了三位廚師,每位廚師只負責一類菜品,熱菜的廚師只做熱菜,涼菜的廚師只做涼菜,確保菜品口味和品質穩定。
品質、情懷、服務和專業,這是鐵爐子家常菜館不能忘懷的初心。“我的目標是讓黔菜成為外地游客旅途中一個美好的記憶點,在品嘗完黔菜後滿意而歸還唸唸不忘。同時也要維護好周邊居民的口碑。”雷靜説,如今,她也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努力去發揚黔菜的優勢,將黔菜口味的記憶、文化的理念不斷傳承下去、傳播開來。
一個城市,一種味道。美食,不僅是一種味道,更是一種情懷,它們承載着一座城市的記憶和生活方式,傳承着一方文化。
要想了解貴州味,就從圍坐在鐵爐子旁,吃一桌地道黔菜開始吧。(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