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建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赤水河及重要支流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性生態修復重大工程,有效解決流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目前,修復土地24.55公頃,新增耕地8.43公頃,完成河道治理8公里。
堅持規劃先行。充分運用航測、物探等技術手段,開展1:2千全域航測、1:1萬環境地質調查,聘請貴州師範大學專家團隊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等。採取實地調研與群眾訪問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對水文、地質、環境、生物多樣性等開展全方位調查分析,形成精準可操作的生態修復實施方案。總計出動技術人員40人次開展為期4個月的調查作業,調查區域36.2平方公里,重點河段15.78公里,發現環境問題5類248個,形成調查分析報告5份。
堅持高位推動。成立縣工作領導小組,組建部門工作專班2個、鄉鎮級指揮部3個,建立縣、鄉兩級河長制、林長制、禁漁等工作機制,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落實人員職責,加強蹲點督導,確保問題及時解決;落實時限責任,採取挂圖作戰,確保項目按時竣工;落實質量責任,實行群眾監督、專業檢測,確保項目保質保量。通過“三落實三確保”,實現生態保護與修復試點工程落地落實。
堅持多管齊下。採用行業主管、屬地政府主抓、&&公司主建模式,高效組織項目推進。通過PPP模式引入市場類企業開展污水收治、環境整治等基礎設施改造,對大同河、習水河等重要流域開展系統、全面生態修復,實現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系統修復。明確縣、鄉、村三級重要區域管護責任,定期開展檢查督促,指導問題整改。聘請貴州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開展區域鳥類魚類群落監測,強化項目運行目標績效監測。
堅持宣傳引導。採取“線上+線下”宣傳方式,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實現群眾環保理念和項目社會效益“雙提升”。徵求社情民意,將群眾期盼和生態保護修復有機結合,通過地方政府網、公眾號加大宣傳力度和廣度。邀請省內、外資深專家深入項目區指導,宣傳該項目踐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目前,召開群眾會20余場次,發放調查問卷500余份,組織專家團隊調研指導7次,承擔全國重點區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經驗交流現場會1次。(赤水市委改革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