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文化自信的城市樣本|遵道行義傳薪火——解碼遵義的文化自信樣本-新華網
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解碼文化自信的城市樣本|遵道行義傳薪火——解碼遵義的文化自信樣本

2023-06-22 09:56:45  來源:新華網

  北倚婁山,南瀕烏江,遠瞰巴巫,險要天成。這裡是遵義。

  歷史演進,時節如流。這片積澱千年文明的沃土以“道”載義,以“義”遵道,深明大義、開放包容、勇於開拓。

  如今,這座遵道行義之城接續傳承紅色基因、努力講好遵義故事,正在歷史長河中開出更絢爛之花朵、結出更豐碩之果實。

  遵義城一瞥(2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轉折之城”賡續紅色血脈

  遵義老城子尹路96號,遵義會議會址。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燈光將這幢磚木結構、中西合璧的建築襯托得莊嚴、肅穆,又格外亮麗。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在小樓前駐足拍照。

  88年前,遵義會議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這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游客在遵義會議會址游覽(2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為滿足游客需求,遵義會議紀念館日前開啟夜間開放模式,讓游客在追尋紅色記憶的同時,領略不一樣的紅色文化。身處其中,仿佛回到80多年前的夜晚。

  “遵義是黔北重鎮、貴州第二大城市,紅軍長征經過那麼多城市,像遵義城這麼熱鬧的不多。”遵義會議紀念館原副館長、作家田興咏説,“紅軍隊伍來到遵義城,紀律嚴明,對群眾秋毫無犯,群眾發自內心擁護中國共産黨,這也是遵義紅城血脈的根。”

  “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毗鄰遵義會議會址的1935街區,極具黔北民居建築特色,紅色氛圍濃厚,包含紅軍街、1935文化新天地、遵義紀念公園三個區域。在紅軍街上,常年活躍着一支由遵義市民自發組成的紅色合唱團,嘹亮的歌聲常常引得游客駐足。

  這是紅軍街上的紅色合唱團(6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斯洋 攝

  距離遵義會議會址3公里的紅軍山烈士陵園,有一尊“紅軍菩薩”,如今每天仍有很多人前來祭奠。長征路上的紅軍衞生員龍思泉,在寒風肆虐的冬日,為百姓治病解難,卻被敵人殘忍殺害。群眾含淚將龍思泉埋葬,“紅軍菩薩”的故事逐漸在遵義家喻戶曉。

  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曾指出,我們要運用好遵義會議歷史經驗,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

  紅色基因已根植在這座城市的血脈裏。如今,除了群眾口口相傳,長征故事宣講團、道德講堂、小小紅色義務宣講員都常年活躍在機關、企業、學校乃至田間地頭。

  “在遵義,紅軍故事像傳家寶一樣,叮囑我們的下一代,不要忘了我們從哪來,要去向何方。”遵義會議紀念館第一任館長孔憲權的孫女孔霞説。她從小聆聽爺爺講述紅軍長征的故事,立志長大傳播紅色文化。30年來,孔霞宣講1000余場,受眾1萬餘人次,陸續培養出5000余名學生講解員。受母親影響,孔霞兒子大學畢業後報名參軍,立志報效祖國。

  紅色基因永葆活力,成為遵義城市文化之魂。在遵義會議精神引領下,黔北大地相繼涌現出“七一勳章”獲得者黃大發、“八一勳章”獲得者杜富國等一批始終將忠誠和信仰刻在心中、為人民利益甘灑熱血的楷模。

  紅色文化內涵不斷豐富,《偉大的轉折》《花繁葉茂》《高山清渠》等一批紅色文藝精品頻登熒屏,“紅色聖地·醉美遵義”文化旅游品牌聲名遠播,遵義成為全國紅色旅游關注度最高的目的地之一。

  黔北文脈積澱深厚底蘊

  受巴蜀文化和楚湘文化影響,從秦漢開始,遵義就形成獨特的文化圈,文風日開。到明末清初,黔北各地書院、私塾林立,造就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貴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灘。”古柏林傲立禹門山,一派鐘靈毓秀之氣。從乾隆年間至清末,遵義市新蒲新區新舟鎮沙灘村先後走出以鄭珍、莫友芝、黎庶昌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名人,是貴州文化繁榮的重要標誌。

  “縷縷黔北文脈綿延不絕,凝聚成這座城市的文化脊梁。”遵義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黎鐸説,這是遵義崇智尚學氛圍、家國情懷濃厚的精神淵源。

  一張張老照片,一個個老物件……湄潭縣將抗日戰爭期間浙江大學在湄潭辦學的舊址妥善保護,打造成為“浙江大學西遷歷史陳列館”。據不完全統計,在遵義湄潭的7年裏,浙大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數量在國內高校處於領先地位,被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稱為“東方劍橋”。

  當年,浙大師生通過湄江橋進入湄潭城時,百姓捧着採來的野花、端着煮熟的雞蛋歡迎。他們讓出自己的好房子,確保浙大師生有足夠的地方教學和生活。

  蘇步青、王淦昌、貝時璋、李政道……浙大在此辦學7年,湄潭群眾用實際行動保護和支持了一大批知識分子。著名數學家蘇步青生前曾寫詩感念湄潭:“平生最是難忘處,揚子湄潭浙水邊。”

  “在戰火中,浙大師生們堅持切磋學問、探求真理,為奪取抗戰勝利攜手前進,‘文軍西征’的精神感染湄潭百姓至今。”湄潭縣委書記沈建通説。

  這是“浙江大學西遷歷史陳列館”內一景(3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驚亞 攝

  一座城,因歷史而厚重,因人文而優雅,慢慢舒展出最好的姿態。

  吐故納新,生生不息,積澱成遵義獨樹一幟的城市魅力。如今,“城市書房”“職工書屋”“社區書屋”“農家書屋”遍佈遵義大街小巷,“15分鐘城市閱讀圈”正在形成,文化燈火更加閃亮。“詩鄉”綏陽、“小説之鄉”正安、“楹聯之鄉”桐梓,都以自己的“文化符號”為傲。活躍在街頭巷尾的志願者、遍地開花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讓全國文明城市遵義的文明之花開得更艷。

  遵道行義書寫古城新韻

  從空中俯瞰遵義,貴州境內第一大河、長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烏江穿城而過,山巒綿延起伏,2900萬餘畝林地覆蓋了這座城市一半以上的面積。山美水美林美,造就了遵義人閒適自在的生活態度,不少人習慣早起茶館喝茶,晚飯後酒館小酌。

  “其味極佳”,唐代陸羽《茶經》盛讚遵義茶;“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清代著名學者、詩人鄭珍路過茅&鎮,睹茅&&業之繁盛,寫下這樣的詩句。

  無人機拍攝的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美景(6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這裡既有“中國最美的丹霞”之一赤水丹霞,也有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文化遺存海龍屯土司遺址。“生態名片+歷史名片”正在成為遵義全面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響亮招牌——至2022年,全市建成自然保護地65個;累計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8個,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1個;曾因突出生態問題被諷為“污江”的遵義母親河烏江,經過多年系統治理,幹流水質達到Ⅱ類標準;消失多年的胭脂魚等珍稀魚類重現,赤水河再現碧水東流、清波蕩漾的景色;茶文化博物館、酒文化博物館成為地方旅游名片,提升文化“含金量”……留住歷史文脈,不讓生態“蒙塵”。

  上海路、大連路、天津路、寧波路……遵義城市建設多見外省地名,與“三線”文化息息相關: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超過8萬名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從大城市跋山涉水來到遵義,他們用艱辛、血汗和生命,在遵義建起了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和科研單位,點亮遵義現代工業之光。

  如今,在遵義1964文化創意園,老廠房變身集創意、休閒、時尚、懷舊於一體的城市新地標。注入艱苦奮鬥的“精神之鈣”,不忘崢嶸歲月、輝煌歷史。

  “滿眼鹽船爭泊岸”,遵義自古是川鹽入黔、黔貨入川要道和商品集散地,船運文化深厚,商賈雲集。一些古鎮至今保留着大量古街道、古寨門、古縴道、古鹽道等遺存,潛移默化造就了城市的開放和包容氣質。

  今天,縱橫交錯的水、陸、空交通網讓古城遵義的人文交流“朋友圈”越來越大。烏江構皮灘水電站通航,一船出省、直達長江的夢想一朝實現;巨龍般的高鐵在山間馳騁,拉近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空間距離;借助新舟機場、茅&機場以及陸海新通道“遵義號”貨運班列,與粵港澳大灣區及更大的海外市場連接……遵義衝出群山包圍,對外貿易已拓展到141個國家和地區。

  首列黔粵班列“遵義號”在貴州遵義閣老壩站等候發車(2022年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漫步遵義大街小巷,“遵道行義、自強不息”八個大字隨處可見。“道”謂天下通行之路,“義”謂天下合宜之理,“道”是否正確,取決於“義”是否合宜。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回望黔北文脈的悠久漫長,延續“轉折之城”的豪邁榮光,紅城遵義汲取遵道行義、自強不息的城市之氣,以史為鑒、開創未來,闊步邁上新征程。

  記者:趙新兵、王麗、李驚亞、吳簫劍

  編輯:王曙暉、賈真

[責任編輯:王雪松 謝素香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