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非遺傳承人楊成蘭:倚山紡紗,傳承有色彩的手藝

2023-05-27 16:16:21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貴陽5月27日電(記者李驚亞、周宣妮)侗族服飾技藝非遺傳承人楊成蘭身著一襲藍衣,靜靜地坐在吊腳樓窗欞邊,腦海中的侗族傳説和圖騰,在布料上變幻成各種藍白相間的圖案。

  “希望靠山而居的人們能靠山吃山,過上好日子。”楊成蘭説。她為自己的工作室起名為“倚山人”,因為這是她對鄉村生活的最美好期待。

  離開廣東,穿過廣西,入貴州,高鐵列車鑽過一個連一個的山洞,最終抵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2014年底,貴廣高鐵正式開通,多民族聚居的小城榕江也得以搭上現代化“快車”,與更廣闊的世界聯通。

  楊成蘭的家鄉豐登村,是一個位于榕江綠水青山間的古老侗寨。在她的記憶裏,村裏人祖祖輩輩種植棉花和板藍根,紡紗、織布、打靛、染衣,以“藍”打底,再以蠟染、刺繡等工藝添制花鳥魚蟲等圖案,裝點著平日生活。

  楊成蘭在“豬圈工作室”裏染布。(受訪者供圖)

  楊成蘭是寨子裏走出來的第一個女大學生,畢業後在貴陽市一所高校當音樂教師。

  2016年,她返鄉創業。由于沒有場地,楊成蘭便在村裏租了一個25平方米的豬圈,自己將糞坑回填,搭上簡易板,改造成“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她翻出塵封多年的織布機,在吊腳樓邊撒下板藍根種子,從早到晚住在工作室裏,織布機、染缸、蠟刀成了她的新夥伴。

  “當時我的工作室旁邊是鄰居家的豬圈,我記得最開始有兩頭豬,後來有一頭,這種狀態大概持續了三年多。”楊成蘭説。

  2017年,楊成蘭開車去隔壁從江縣尋找織娘。晚上七八點,遇到道路塌方,楊成蘭被困在半山上,直到第二天早上十點多,老百姓上山幹活才發現她。

  “那是創業比較艱難的時刻吧,困在山上的時候,沒有水和幹糧,也沒有信號,沒法和家人聯繫,心裏很焦急,想的是活著就好。”楊成蘭説。

  由她純手工生産的棉布,柔軟、透氣、吸潮,她設計的蠟染包、服裝、鞋子等産品富有時尚感,逐漸打開了消費市場。

  2019年,楊成蘭終于搬出“豬圈工作室”。如今,她的工作室共有9棟房子,分為染坊、手作房、展廳、織布間、體驗空間等,加上她流轉自種的板藍根基地,共計佔地10畝。她與100多戶農民簽訂協議,對500畝板藍根保底收購,帶動榕江及周邊縣400多名繡娘制作蠟染、刺繡。

  這是楊成蘭在工作室樓上開辦的民宿。新華社記者 李驚亞 攝

  7年來,手藝人楊成蘭倚山紡紗,以蠟為筆點繪花紋,用藍靛浸染出一方方藍白相間的侗族土布。除了用板藍根染出藍色,她還嘗試用柿子染出棕色,艾草染出灰棕色,藏紅花染出粉紅,梔子染出黃色……五顏六色的布匹晾曬在自家院壩和屋頂上,遠遠望去,宛若山間繁繁點點的小花。

  如今,到黔東南赴一場“尋藍之旅”成為親子研學的熱門之選,越來越多遊客來到榕江學習種棉、採藍、紡紗、織布、染布,學做侗族特色小吃。今年以來,全縣累計接待遊客103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1.68億元。

  “我提供幾個檔次的研學産品,從幾百元到上萬元都有,可以體驗的東西很多,很受歡迎。”楊成蘭説。

  2022年,“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被列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遺傳習中心。今年開年後,工作室幾乎每天都傳出“叮叮當當”聲,十幾名工匠加班加點,修建民宿。

  “預計今年暑期建成開放,屆時研學接待能力將從目前7間房增加到20多間。”楊成蘭説。

[責任編輯: 吳雨 謝素香]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