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貴州教育“組團式”幫扶:人才引領激活一池春水 組團幫扶補齊教育短板

2023-05-27 10:44:31  來源: 貴州日報

  2018年,臺江縣高考連續11年無600分以上的“堅冰”被打破;2022年,本科上線率達到81.69%,超過全省平均水準近30個百分點;一本、二本上線人數和上線率均創歷史最好成績……臺江縣民族中學嶄露頭角,逐漸成為當地社會認可、群眾滿意的學校。

  巨變源于“組團式”幫扶。2015年中組部定點幫扶臺江縣以來,依托東西部協作機制,積極探索教育醫療“組團式”幫扶模式,幫助臺江縣加快補齊教育、醫療短板,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杭州學軍中學陳立群、杭州第四中學蔡毛、廣東佛山市順德一中賴良才等名師先後援任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將東部地區先進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人才隊伍帶到臺江民中,強管理、建制度、抓隊伍,推動了當地教育教學品質大幅提升。

  2022年,中央啟動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實施幹部人才“組團式”幫扶,貴州立足發展實際,統籌教育人才356人,投身“組團式”幫扶工作。針對突出難題短板,制定“一縣一策”,統籌用好省內外資源,強化理念引領,優化工作措施,加強人才幫帶,健全完善制度,加快改善硬體,落實政策措施,不斷提升“組團式”幫扶成效,賦能推動鄉村振興開新局。

  培訓協作助力隊伍建設

  人才是推動發展的動力源泉。貴州借力幹部人才“組團式”幫扶機遇,深化雙方交流協作,充分發揮“傳幫帶”優勢,持續推動本土人才培養,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湛、作風扎實、“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六盤水市增強“組團式”幫扶專家人才選派的針對性。通過柔性選派、銀齡返聘、遠端協作等多種方式,擴大覆蓋面,邀請中山市退休高級職稱醫護人員、高中退休校長、名班主任、名師等,到受幫扶單位開展“候鳥式”講學授課、教學示教、短期診療等活動,幫助受幫扶單位重點學科建設、開展“點對點”技術扶持,培育更多本土人才,形成“幫扶團隊當代表、支援地區做後盾”的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銅仁市“組團式”幫扶人才賦能教育提質增效。依托東西部協作機制,對接東莞市5所學校與松桃、沿河4所學校形成結對幫扶,發揮東莞市優質教學資源優勢,實施“一校一案”管理,開展“莞銅集智備課”活動,推行“青藍工程”,通過內培外訓雙迴圈,推動本地學校管理水準、教師隊伍能力、教育品質、學生綜合素質實現“四個明顯提升”。

  為實現“組團式”幫扶資源利用最大化,畢節市將“組團式”幫扶從一院、一校擴大到全行業、全領域,創新開展骨幹培育工程,選聘教育領域幫扶幹部人才與本地人才建立傳幫帶機制,通過組建專家工作室、簽訂培育協議、組織學術交流、開展現場教學等方式,推動優秀青年人才和業務骨幹拓寬視野,增長才幹。目前,教育“組團式”幫扶團隊已累計培訓教師1萬余人次。

  創新機制賦能教育提質

  教育“組團式”幫扶帶來先進的人才培養體係和管理模式,為貴州教育持續注入強勁活力。

  在冊亨縣,廣東省惠州市惠州中學副校長何全明千裏送“經”,在課堂教學、教研、德育、評價機制等方面構建6個模型加強學校管理,示范帶動全縣中小學校進行改革和“建模”,創新提出“985”發展體係和“234”管理模式,將東部教學、管理的好經驗與西部地區教育實踐深度融合。

  在紫雲自治縣,幫扶學校主要領導由“組團式”幫扶隊長擔任,其他幫扶專家人才根據個人專業特長匹配崗位,給權力、壓擔子,讓其放手工作。幫扶小組分別採取“1+3+6”和“1+2+7”方式組建,形成“校長+副校長/中層幹部+專任教師”的幫扶格局。

  錦屏縣採取“校校聯建、師資聯動、校企聯合、資源聯通”幫扶模式,引入先進管理理念,完善各類制度15項,組建跨校區教研團隊,開展各類教研活動31次,與5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邀請教育專家開展專題講座6次,推動教育領域“教育品質、師資能力、學生素質、管理水準”逐步提升。

  遵義市在教育“組團式”幫扶方面,聚焦建機制、育骨幹、創品牌,制定實施方案,34名教育“組團式”幫扶專家結對幫帶67名本地教師,開展專業知識培訓50期3000余人次,選派101名本地教師到幫扶單位進修學習。目前,受扶地兩所普高均開齊國家規定課程,開設特色選修課程;兩所職校優化設置專業3個,通過分階段就讀等方式與珠海聯合培養學生220人。

  精準幫扶解決發展難題

  緊盯發展難點堵點,凸顯幫扶精度準度。在教育“組團式”幫扶中,幫扶單位主動對接發展需求,全力以赴幫助貴州各校紓困解難,實現育人水準提質、教育改革增效。

  晴隆縣著力提升幫扶精度,縣職校實施“頭雁”計劃,優化課程設置,新設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創新探索本地學習+幫扶地學習+幫扶地企業實習的教學模式。晴隆三中推行“推門聽課”等制度,設立心理咨詢室,為30多名師生解決思想困惑和心理障礙問題。

  黔南州積極回應教育教學短板和産業人才需求,合作開設“白雲班”“黃埔班”等特色優質班,聚焦數理化生等短板學科,創新開展粵黔兩地聯合教研活動。

  黔東南緊盯教育“強弱項”建立健全“幫扶方主導、受扶方為主體、雙方良性互動”的工作機制,爭取支教團隊將優質人才資源和先進辦學理念輻射轉化到全州各級學校,依托“名師帶徒”、優質示范課、“送教下鄉”等載體幫帶培養人才。(記者 何登成)

[責任編輯: 吳雨 謝素香]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49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