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黔東南州認真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堅持中西醫並重,堅持事業和産業並舉,以創建省級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點為契機,始終把加快中醫藥苗侗醫藥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多措並舉,高質量推動中醫藥苗侗醫藥創新發展。
把脈定向,健全完善體制機制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黔東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苗侗醫藥發展,堅持將中醫藥納入年度重點工作,多次召開全州中醫藥苗侗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工作會議,及時成立了以分管州長為組長的創建省級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點推進工作領導小組,&&了《黔東南州創建省級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點建設工作方案》,明確了七個方面的主要建設任務,為創建省級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點推進夯實了基礎。二是強化統籌聯動。州、縣兩級均成立了以黨委或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中醫苗侗民族醫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明確一位政府分管領導負責,履行振興中醫藥發展主體責任。三是強化政策支撐。先後&&了《黔東南州苗醫藥侗醫藥發展條例》《黔東南州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苗侗醫藥産業創新發展的意見》《黔東南州人民政府關於全力推進中醫藥民族醫藥改革發展的意見》《關於促進中醫藥苗侗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方案》《黔東南州中醫藥苗侗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專項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為創建省級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點提供了政策依據。
對症下藥,採取有力改革舉措
一是探索建立符合中醫民族醫發展規律的醫保支付改革政策。與醫保部門聯合開展調研和座談,研究制定部分特色中醫(苗侗醫)類治療病種與西醫類治療病種實行同效同價,納入DIP病種目錄庫試點工作方案;推動黔東南州民族醫藥研究院附屬苗醫醫院苗醫弩藥針療法、苗醫玉杵點穴療法、苗醫針挑療法等22項苗醫醫療服務項目納入全省醫療服務價格目錄首批試點單位。二是建立中醫適宜技術長效培訓機制。組織編印《黔東南州基層中醫(苗醫)適宜技術培訓材料》,發放到全州中醫醫院、鄉鎮衞生院和村衞生室,開展中醫(苗醫)適宜技術培訓。三是建立黔東南州民族醫生考試考核認證工作管理制度,加強民族醫生隊伍建設。開展考試考核認定民族醫生577人,並完成470名民族醫生延續註冊工作,進一步規範民族醫生依法執業行為。四是強化苗侗醫藥藥材質量標準及理論體系建設。完成幹把刀、水耗子、香樟葉等民族民族民間習用藥材納入(貴州省中藥村民族藥材質量標準》目錄的研究申報工作;編撰出版《苗族藥物集》《侗族醫學》《侗族藥物方劑學》等專著。五是強化學科建設,提升中醫藥基層服務能力。凱里、劍河縣中醫醫院設立了民族醫藥科,黎平縣肇興鎮衞生院建設了全州首個侗醫館。創建省級示範中醫館16家,優質示範中醫館31家,新建中醫館6家;獲得省級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2個、省級中醫重點專科13個。六是發揮道地優勢,加強“定制藥園”建設。目前黔東南州獲得“定制藥園”建設示範單位26家,涉及黃精、箭葉淫羊藿等16種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0.12萬畝。七是創建中醫藥旅游健康融合發展,突出苗侗等民族醫藥特色。依託黔東南州獨特的苗侗醫藥資源優勢、民族文化及原生態旅游資源,積極開展創建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範區申報工作,並於2017年9月正式列入全國15家首批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範區創建單位。積極爭創省級示範,共組織申報省級中醫藥健康旅游示範區5個、示範基地39個、示範項目18個,獲省級批准劍河縣仰阿莎溫泉小鎮、凱里雲谷田園等中醫藥健康旅游示範基地(項目)。
紮實推進,改革試點初顯成效
通過大力推進縣級中醫院基礎設施建設、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中醫藥人才隊伍培養,全面加強州、縣、鄉、村四級能力建設,黔東南州中醫藥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截止2022年底,全州有中醫醫療機構162所,其中:三級甲等中醫醫院1所、三級中醫醫院1所、二級甲等中醫醫院7所、二級甲等民族醫醫院1所。建有208個中醫館,實現鄉鎮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中醫館全覆蓋,基層醫療衞生機構中醫藥服務率達100%,村衞生室提供中醫藥服務率達70%以上。全州有中藥、民族藥藥用物種資源2800余種,中藥材種植面積118萬畝,其中,100畝以上相對集中連片基地(含林下生態種植基地)614個,建成了産地加工基地(點)55家,年總加工鮮品能力9.69萬噸。全州健康醫藥製造企業31戶,完成産值6.75億元,獲得的國藥準字號苗藥成藥有5種(隔山消積顆粒、齲齒靈含片、咽喉清喉片、痛可舒噴霧劑、楓荷除痹酊)。凱里市“苗侗醫藥文化街”獲得“貴州省大健康醫藥産業示範基地”稱號,州民族醫藥研究院附屬苗醫醫院治未病科,被評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院預防保健及康復服務能力”項目建設單位。三穗縣中醫院成功創建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