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一年四季都有新鮮的水果、蔬菜,城郊的撂荒地如今變成了城市新居民的‘菜園子’‘果園子’。”連日來,赤水市元厚鎮桂園林村桂圓種植大戶曾祥均在自家果園忙着除草、修枝,他説,這些天都是摘櫻桃,再過段時間枇杷、李子、桃子都會陸續成熟,能現場採摘的水果更豐富。
與曾祥均一樣忙碌的還有種植大戶牟開華。他和妻子正專心研究桂圓的嫁接改良技術,每年林中水果成熟時,他總會在微信朋友圈裏分享,引得朋友和游客前來體驗嘗鮮。
“我們村的桂圓從來都不愁賣,但種類太繁雜,目前農技人員正帶領大家通過高嫁高接改良桂圓的品種、品質,促進桂圓産量産值提升,努力形成核心主打的拳頭品牌産品。”牟開華説。
來到赤水市元厚鎮,隨處可見漫山遍野的各類果樹,率先成熟的櫻桃惹得游人前來現場採摘。依託種類豐富的水果,特別是近9000畝的桂圓,元厚鎮成了遠近聞名的桂圓“晚熟之鄉”。
“我們的桂圓果實大、口感好、味道甜,成熟時間同其他地區相比晚15天左右,因為錯峰上市、品質上乘,一直都很緊俏。”元厚鎮桂園林村黨支部書記袁勇説,隨着種植規模不斷擴大,要想更好地實現“靠山吃山,念好山字經”,就必須做到統一主導品種,努力打造核心品牌;統一集中管理,努力打造示範果園;統一集中收購,精準對接銷售市場。
以産業的高質量發展、持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為此,桂園林村強化黨建引領,進一步優化專業合作社組織制度,以“支部+基地+農戶”組織方式,加強與群眾的利益聯結,並做細做優精品水果包裝,不斷延伸産業鏈,提高附加值,努力實現由群眾“自主賣”向合作社“集中銷”的轉變,讓更多果農在家門口就把好水果賣出好價錢,賣進大市場。
位於赤水市中部的旺隆鎮也把堅持生態優先,狠抓産業發展,多措並舉打通産銷渠道,推動農産品從群眾“自主賣”向組織“集中銷”轉變,作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
走進旺隆鎮同心村食用菌生産基地,工人們正忙着裝袋、滅菌、接種、轉運,一派繁忙景象。“我們已建成菌棒生産車間1個,年生産各類食用菌菌棒200萬棒。建成標準化生産大棚48個、凍庫1座、升溫設備1套,能高産種植黑皮雞樅、豬肚菌、羊肚菌、平菇、香菇等數十個食用菌品種,目前基地菌棒存量約35萬棒,為食用菌産業規模化生産奠定了基礎。”貴州省居富江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蘇興群説。
除食用菌外,旺隆鎮還大力發展種植金釵石斛、澳洲堅果等産業。從田間地頭到生産基地再到銷售市場,産業發展結出纍纍碩果,既要長得好,又要賣得俏,才能激活産業發展的源動力,帶動勞動力就業和群眾穩定增收。
“鄉村振興,産業是核心。我們圍繞‘找準一條富民路徑、建強一個經濟實體、培育一支人才隊伍’的要求,始終堅持抓大做特補短,深入推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旺隆鎮黨委書記黎守琴説,目前該鎮強化黨建引領,大力實施“能人興村”戰略,組建4個專班主攻産業發展,切實以“傳統農業+特色産業”相結合的發展模式,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豐富群眾的“菜籃子”,充實群眾的“錢袋子”。
一方面,緊盯石斛主導産業,在毗鄰集鎮3個村,啟動建設約1.2萬畝的金釵石斛産業示範園區,通過項目建設帶動産業集聚,提升産業形象、促進産品銷售。
另一方面,緊盯食用菌等特色産業,引導村級集體經濟因地制宜在高山地區培育食用菌;在河壩地區發展堅果、紅薯粉等潛力産業。目前,該鎮種植金釵石斛1.6萬畝、紅薯5000畝,發展食用菌100畝、堅果600畝,並聚焦産品轉換,着力延鏈增效,返聘退下來的3名村支書為職業經理人,專抓村集體經濟發展,引進懂技術、會經營的産業能人、電商達人等鄉土人才,投入到産業發展的火熱實踐中。
目前在産業發展過程中,旺隆鎮堅持做到了“五統兩分一帶”(五統:統一提供種苗、技術服務、規範標準、品牌包裝、市場銷售;兩分:分戶生産管理、分戶賺取收益;一帶: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發展産業,各村(社區)通過資産入股、資金投入、資源整合等方式,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積累。截至目前,全鎮村級經濟達到28萬元左右,各村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增收1.7萬餘元。
“通過建&&、強品牌、抓電商、引幫扶、興合作等多措並舉,我們不斷完善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實現了‘以銷促産’推動産業加快發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探索實踐,必將助推群眾穩定增收,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旺隆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稅攀説。
元厚鎮、旺隆鎮等地多措並舉推動産業高質量發展是赤水市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生動縮影。2022年以來,赤水市各鄉鎮(街道)立足資源稟賦和具體實際,緊緊圍繞村級集體經濟“六靠”目標定位以及基層黨建“五雙”行動,以標準化規範化創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建設,全面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同時,創新開展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村級集體經濟“揭榜挂帥”活動,安排“揭榜挂帥”資金2150萬元用於推動6個優質項目發展。截至目前,全市村級集體經濟收入7612.85萬元,純收入1945.75萬元,所有村(社區)村級集體經濟純收入全部超過5萬元。(記者 李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