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貴州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貴州省地下水環境質量情況。2022年,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反饋,貴州48個國家考核點數據均達到或優於國家考核標準,其中37個地下水區域監測點位水質均達到Ⅳ類及以上水質類別,11個地下水“雙源”監測點位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新聞發布會現場
地下水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城鄉居民生活、支持經濟社會發展和維持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相較地表水污染而言,地下水污染具有隱蔽性、滯後性、複雜性、不確定性和難以修復等特點,污染防控和修復的難度往往更大。
近年來,貴州加快構建覆蓋三級水文地質分區的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體系,通過優化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並將其質量改善工作納入市縣高質量考核內容,兼顧重點污染區域和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採取分類管理、風險管控等有效措施,推動地下水環境質量改善,全省地下水環境質量保持穩定。
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五部門聯合印發《貴州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確立“預防為主、問題導向、突出重點、風險防控、循序漸進、穩步推進”的基本原則和“一保、二建、三協同、四落實”的主要任務。“一保”即確保地下水型飲用水源環境安全;“二建”即建立全省地下水環境監測和監管體系;“三協同”即協同地表水與地下水、土壤與地下水、區域與場地污染防治;“四落實”即落實調查評估、防滲改造、修復試點、封井回填四項重點任務。
今年,貴州將從三個方面持續改善地下水環境質量:
持續完善地下水環境監測監管制度體系,嚴控新建、改建、擴建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建設項目,完善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網,持續保持對地下水違法排污行為從嚴懲處的高壓態勢。
堅持問題導向,扭住“雙源”(集中式地下水飲用水源和地下水污染源)不放鬆,持續推進縣級及以上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環境規範化建設和管理,梳理、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排污單位名錄,督促責任企業落實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推動遵義市、黔南州率先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工作。
探索開展地下水污染修復治理,加快遵義市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總結7個國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點項目經驗,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地下水管理體制機制,有序開展歷史遺留煤礦酸性廢水、有色金屬採選礦區礦井廢水修復、治理,探索煤礦酸性廢水、礦井涌水治理技術模式,為典型岩溶山區區域的地下水污染防治與管理提供優秀案例。(記者 黃曉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