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實易地搬遷“後半篇文章”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黔渝
“搬遷前,學校離家太遠,娃娃出門天上還挂着星星,上學得打着手電筒;下雨天,也總會擔心孩子會摔得滿身是泥。搬到鎮上後,學校就在家附近,娃娃讀書走在乾淨的大路上,安心多了。”貴州省冊亨縣冗渡鎮搬遷戶王大見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近年來,全國各地相繼&&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政策,做實易地搬遷“後半篇文章”,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搬遷群眾內生發展動力,讓搬遷群眾不僅安居更能樂業。
冊亨縣位於貴州西南部,“十三五”期間,冊亨縣有三分之一人口通過易地搬遷成為新市民,共搬遷安置2.01萬戶8.75萬人,搬遷人數全省第一,全國第二。
面對搬遷群眾就業增收、群眾獲得感等方面出現的新矛盾和新變化,2022年6月至2022年底,貴州省將冊亨縣納入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省級重點掛牌督辦縣。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冊亨縣採訪發現,通過督辦“精準把脈”,問題逐一“銷號”,搬遷群眾實現了就得了業、上得好學、看得起病。“搬遷到冗渡鎮安置區約5年了,剛開始不太習慣,現在已經離不開了。”王大見説。
千方百計保證“一戶一人”以上就業
破解搬遷勞動力就業穩定性不強、安置區後續扶持項目閒置、搬遷群眾增收乏力是做實易地搬遷“後半篇文章”的關鍵。
冊亨縣根據自身勞務輸出大縣,全縣搬遷勞動力人口達4.52萬人等特點,制定了細化目標。包括搬遷有效勞動力家庭實現“一戶一人”以上就業、搬遷群眾務工人數有所增加、搬遷群眾務工收入穩中有升等,促進易地搬遷群眾就業增收。
——以組織化外出務工為主要抓手,精準推送就業崗位。與廣東惠州、深圳、佛山,浙江義烏、溫州等人社部門簽訂勞務合作協議,依託省外勞務協作站、勞務公司等蒐集崗位信息,共蒐集崗位信息3萬餘個。通過開展網絡招聘會、搬遷勞動力專場招聘會、就業服務推薦等形式,拓寬就業渠道。2022年,組織輸出1.46萬人外出務工,勞動力外出務工組織化程度達72.3%。
強化技能培訓,提高搬遷群眾就業技能。冊亨縣組織摸排有培訓意願的搬遷勞動力,建立就業培訓意願人員&賬。2022年以來,通過訂單培訓、人社部門組織、企業自主開展培訓等方式累計培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20659人次,工種涵蓋電工、縫紉工、貴州蠟染、家政服務、刺繡、網絡直播等。全縣實現了搬遷有效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就業,2022年搬遷群眾就業率達95.85%。
——盤活閒置資産,增加創業就業機會。針對督辦中發現的部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資産閒置等問題,冊亨縣建立清單&賬,分門別類,制定盤活閒置資産方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逐步實現搬遷群眾“樓上居住,樓下就業”的就近就業。
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帶動就業增收。引進明藝電子廠、昌興雨具廠、趣動玩家等企業入駐,帶動搬遷群眾就近就業300餘人。
盤活門面,培育“小企業”主。冊亨縣排查發現,全縣搬遷安置區共有門面1599個,2022年以前,安置區門面盤活率僅為43.65%。盤活門面意味着帶動就業。當地通過市場帶動、租賃運營、産權交易等舉措累積盤活門面1502個,盤活率93.93%。
錦福社區納福安置區錦繡苑産業園的門面從2020年建好後閒置了兩年多。通過對47間門面商鋪進行統一裝修,依託“錦繡計劃”整合布依族非遺藍染、手工刺繡、織布、紡紗等技藝,把分散、零星的産業個體吸引到産業園,打造成“布依民族風情街”,在盤活門面的同時實現個體戶抱團發展。
記者看到,盤活後的門面帶裝修、桌椅傢具,群眾可拎包入駐。蓮伊刺繡工作室黃蓮的門面建築面積約100平方米,該處門面是展示店,她家加工的具有布依族民族特色的公文包、服裝等訂單處於“爆單”狀態。“每年租金2萬元,政府承諾三年不漲租。”黃蓮説。
——提升服務,讓搬遷群眾“家門口”賺錢。2022年以來,冊亨縣共投入資金2842萬元鞏固提升農産品交易市場等配套基礎設施,通過提升服務功能激活閒置資産。
主動設置集市,合理制定趕集時間,製造創業就業機會。巧馬安置區建成巧馬集市,修建固定攤位43個、臨時攤位60個,推動“馬路市場”變身“就業市場”,增加消費場景,激活了安置區臨邊閒置商鋪,搬遷群眾實現在“家門口”賺錢。坡妹鎮安置區主動設置集市,群眾每週趕一次場,閒置的門面成了“香餑餑”,100多戶搬遷群眾成為了小商販,每到趕集日,集市生意興隆。
——圍繞特色,打造農産品銷售&&。在參加鎮裏組織的電商營銷和直播帶貨交流培訓後,坡妹鎮安置區經營便利店的韋文吉嘗試直播帶貨,為吸引顧客,他在抖音&&上上傳搞笑段子視頻,“漲粉”數萬人。銷售土雞蛋、小黃姜、核桃、板栗等家鄉土特産。吸引了8名青年一起參與搞網絡直播帶貨。
“我們的特色農産品從‘賣得掉’變成了‘賣得俏’。”韋文吉説,現如今,魔芋麵條、辣椒面、小黃豆豆腐乳等本土農特産品從坡妹鎮電商中心發往全國各地,日均銷售額在2000元以上,22名搬遷群眾參與服務收貨驗貨發貨,實現就近就業。憑藉個人積累的電商經驗,韋文吉被聘為坡妹安置區電商服務中心、新市民共享超市管理員,不僅成為幫助群眾賣貨的&&,也成為搬遷群眾免費學習直播帶貨的實踐課堂。
“孩子們再也不用趕着星光去上學了”
“有了這所幼兒園,娃娃和我們都方便太多了,從家裏走路過來七八分鐘。”在幼兒園門口,家長們對記者説。
促進搬遷群眾穩定融入是貴州省掛牌督辦的重要內容之一。搬出來是挪窮窩,斬斷貧困代際傳遞,得靠教育。2022年6月以來,冊亨縣整合資金完善設施,建成投用安置區幼兒園3所,新增學位1080個,新招考教師165名。
明亮的教室、嶄新的桌椅、豐富的玩具和書籍繪本。走進冊亨縣紅旗幼兒園,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從教室傳出。幼兒園位於冊亨縣納福街道新錦家園旁,於2022年10月開園,是一所全日制公辦幼兒園,開設有15個班,在園人數441人,主要服務周邊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子女。
通過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冊亨縣各安置區學校辦學條件持續改善。新建16所學校、改擴建6所學校建成投用,現有學校學位能滿足所有搬遷群眾女子就學需求。
為填補安置區學生課外“空當期”,冊亨縣整合財政銜接資金、東西部扶貧協作、中央定點幫扶等專項資金,設置了三個公益性圖書館,引入民間志願服務機構“大山小愛”團隊運營。
“高興圖書館”位於冊亨縣高洛街道第一小學校門口旁邊,每天下午四點放學後,孩子們像“潮水”一樣涌入圖書館。記者看到,圖書館參考現代書店的區域規劃,有主推各類排行榜單暢銷書的區域,為成年讀者提供最新圖書;在童書區域內,孩子們有的在看書,有的在這裡寫作業。
志願者金芝寧是“大山小愛”團隊面向社會招募長期志願者形式招募而來的,現任高興圖書館館長,除了搞好管理,她還自製各種口味的麵包。孩子們可通過閱讀兌換積分,再用積分免費獲得麵包等小禮物,提升閱讀積極性。“在這裡看書、寫作業環境好,還可以用積分兌換禮物,我每天放學後都會在這裡呆一會兒。”高洛第一小學學生胡欣鑫説。
記者了解到,圖書館還不定期舉辦生日會、家長講座、電影分享會等活動,內容豐富,已經成為安置區孩子們的“課後樂園”。
針對貴州省部分安置點群眾外出務工後,學生作業輔導難等問題,貴州省生態移民局會同省教育廳、團省委在全省9個市州分別選擇了9個安置點,開展社區教育輔導試點工作,冊亨縣高洛街道安置點是試點之一。
“接地氣、很管用。”金芝寧對3個公益性圖書館如此評價。“和城裏娃娃比,農村孩子讀課外書少、閱讀少、見識少,創置合適的地方讓農村娃娃享受閱讀,進而通過學習改變命運,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圖書館是一個好方式。”她説。
在貴州省冊亨縣高洛安置區“高興圖書館”,志願者金芝寧帶着孩子們閱讀(2022年12月19日攝) 受訪者供圖
“搬遷一人,掌握一人,服務一人”
冊亨縣高洛街道巴納布社區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35歲的覃永貴和32歲的甘朝美夫妻有一對患有克魯宗綜合徵的3歲雙胞胎男孩。覃永貴在廣州打工,甘朝美獨自在家帶三個孩子。甘朝美説,老大是女孩,讀一年級,是健全孩子。二胎雙胞胎産檢過程中沒有發現什麼問題,但半歲開始兩個孩子雙眼越長越凸出,2021年夫妻帶着雙胞胎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做了腦部手術,孩子情況已有所好轉。所有費用報銷後,自己又花了10萬多元。
巴納布社區黨支部書記岑福建説,這期間,政府為她申請民政臨時救助、困難農民工、鞏固脫貧成色險等政策共計4.61萬元,所有能為她申請的政策全部申請了,還安排她成為本棟樓的樓長,每個月有800元的工資。甘朝美告訴記者,政府對她十分關心,一家人基本生活不愁。
針對因照顧老人和小孩難以外出務工的未就業勞動力、弱勞動力等特殊困難群體,貴州將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搬遷群眾納入低保,實現了應保盡保。岑福建説,低保只能解決基本溫飽,部分因殘因病的群體脫貧還不穩定,距離真正過得好、能致富還有差距。
省級掛牌督辦期間,經過多輪走訪排查,經研判,因病、因殘、因意外事故等原因,仍需持續落實幫扶措施新識別納入監測對象有113戶487人。
巴納布社區楊友政離婚10年,獨自撫養兩個兒子,靠打零工為生,他母親去年8月查出直腸癌。“娃娃小,母親需要照顧,我想出去打工抽不開身。”他目前接替了母親的工作在小區當保潔打掃衞生,每個月有1800元工資。
岑福建説,按照上級部門“搬遷一人,掌握一人,服務一人”的工作要求,在排查過程中,發現楊友政家的情況後,政府將其納入因病監測範圍,對其給予臨時救助、鞏固脫貧成色險等政策措施,幫助他渡過難關。
“過去工作盯得不夠緊。督辦的幾輪排查工作以來,基層工作更紮實,對象更精準。”冊亨縣就業局副局長潘權躍介紹,全縣搬遷體量大,要做到“精準”,基層想了很多實招,如由安置點鄉鎮(街道)組織網格員、樓棟長等人員摸排,每月動態更新,精準掌握搬遷群眾就業、落實幫扶措施等情況。
基層幹部談到,防返貧的工作重心在於用好國家政策,解決群眾就業問題,精準服務特殊群體。在解決就業問題上,“外輸內拓”結合,精準推送就業崗位,把群眾的就業問題解決了才能真正穩定;在服務特殊群體方面,宜“因戶施策”“因人施策”,下一步將鼓勵更多的社會組織或者公益組織參與關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