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數智人文與書寫地方│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文學人類學研究分會第九屆年會在黔召開

2023-04-20 10:04:17  來源: 天眼新聞

學術盛會輝映春日貴州

  4月的貴州,既有自然界的爛漫春色,也有學術的大好春光。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文學人類學研究分會第九屆年會暨係列學術活動在貴州財經大學、貴州大學和貴州師范大學的隆重舉辦,讓國內人類學領域的一批知名專家雲集春日貴陽。在“數智人文與書寫地方:文學人類學的新視野”的主題下,兩天的議程和包括大會發言、平行論壇、研究生論壇、理事會會議及“後人類與新文科”、“地方表述的貴州視野”、“跨學科研究的學術前沿”等在內的多形式、多係列交流探討,圓滿成就了一場陣容強大、內容扎實,讓聽眾腦洞大開、受益匪淺的學術盛典。

大會開幕式。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廈門大學、貴州大學等高校的150余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與盛會。在比較文學、人類學、文學人類學、藝術人類學、科幻、黔學等領域頗有建樹的專家學者,圍繞數智時代下的“新人類”、跨學科視野下的“新文科”、人類學視野下的“新地方”等文學人類學學科的重點和前沿話題展開了熱烈的發言與討論。

貴州大學對話:地方表述的貴州視野。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葉舒憲教授、中國比較文學學會跨學科研究分會理事長陳躍紅、教育部長江學者、《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集刊主編王傑、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文學人類學研究分會理事長徐新建、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彭兆榮、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原主編湯曉青等出席了開幕式。

葉舒憲發言。

  中國人類學的最大特徵就是和而不同。80年代以來,中國的土壤催生出了文學人類學、藝術人類學、審美人類學、民族美學等新學科、新分支,歷時40年的發展也形成了中國人類學亮眼的學派氣候。專家們在發言中一致認為,曾經滋養過苗族古歌、催生了陽明心學並發生過遵義會議等厚重遺産的貴州作為創建現代中國的關鍵地區之一,不僅參與建構了多元一體的國家形象,也取得了今天讓人們倍感自豪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成就。因此,本屆年會在貴州舉辦的意義重大。

  四十歲才離開貴州的徐新建教授指出,此次論壇內容包括了“黔學”的探討,“黔”是一種串聯。作為貴州人,也作為文學人類學領域的專家學者,他自我批評式地指出目前文學人類學研究存在的“人類學性不足”問題,並且需要跳出過于“熟人式圈子”的局限,走向更為包容、開放的境界。他強調,應學會看待他者的書寫,回向歷史的文本。面對黔學研究所存在的文化不自信的問題,他提出應該“從世界回到故鄉”,由“古苗疆”開創“新黔學”。

陳躍紅發言。

  黔學研究:為貴州發展注入精神動力

  年會首日舉辦的圓桌討論“黔學研究:跨文化視野中的地方表述”引發大量關注,來自貴州省內和省外的十數位專家學者進行了對談。與會學者們認為,貴州經歷了“黃金十年”,經濟社會得到高速發展,而彰顯文化根基的“黔學”發展卻相對滯後,這更需要專家學者、高校師生共同加大研究力度,為貴州的全面發展注入更多的內在精神動力。

黔學論壇。

  “‘黔學’起源很早,學術上一般認為起源于王陽明時期,而實際上‘黔學’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兩漢’。”貴州財經大學文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楊經華表示,“黔學”還需要建立更扎實的理論構建,與全國主流文化進行更多的交流,讓“黔學”走進更多人的視野,融入時代的發展。

王傑教授發言。

  學者們提出,貴州文化是像大熊貓一般珍貴的文化。“文化也可以看作是一個‘物種’,有些優秀又稀有的文化物種已經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滅絕了。”廈門大學教授彭兆榮説,要避免完全以經濟指標去衡量“文化”,要在“黔學”中找到自己的文化本性,讓更多人有興致去探討它、發掘它,建立起推動“黔學”發展的良性迴圈。

會場內外的侗歌展示。

  關于“黔學”的推廣,專家展開激烈的討論,認為研究者要繼續夯實“黔學”的“根”,拓展內外相通的跨文化視野,並且通過扎實的文化根基,衍生出更多能吸引廣大群眾,特別是吸引年輕人的標誌成果。

  高手過招,精彩紛呈

  專家們的大會發言,單是標題就呈現出多元的視角和獨到的見地,上海交通大學葉舒憲的《虛:元宇宙本土思想》、廈門大學彭兆榮的《文學民族志:一種學科協作的方法論》、南方科技大學陳躍紅的《聚焦〈雲身〉:涉及數智生命的科技人類學猜想》、浙江大學王傑的《鄉愁烏托邦:中國式文藝現代化的審美人類學闡釋》、中國社會科學院譚佳的《從早期中國之爭看中國文學人類學的理論貢獻》、四川大學梁昭的《有一種地方叫“城市”:從文學到人類學的文本構擬》、四川大學徐新建的《超級外腦與智慧輪回:人工智慧挑戰下的文學人類學》等等,都獲得了高度評價和良好反饋。

彭兆榮發言。

  學術平行論壇的議題則更為豐富,“文學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創新”綜合體現出學科交叉的對話特徵以及中華民族的內在淵源;“地方書寫的文學人類學解讀”則體現了對文學人類學傳統的繼承和多維的向度,既兼顧回溯歷史與關注當下,又有立足文學並表述文化的個案和區域研究;在“文學人類學的國際視野”的議題下,學者們既著眼于中國話語的國際化問題,又關注了中國話語的在地化和本土化。

師大對話:多學科研究的學術前沿。

  當下熱點同樣為學者們所關注。在主題為“數智人文的理論新視域”的論壇中,學者均從各自擅長的學科在對數智時代新語境之下進行了研究。有用傳統民族服飾文化在數智時代下如何生存問題的討論,還有對網絡民族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探索;科幻、網劇、動畫電影、秦腔等問題的新視角研究也在回應現代社會對數智的焦慮問題,整體展現出創新革新的特點和當下不同學科的學者們對數智時代的接受。

大會閉幕式。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葉舒憲在閉幕式上的致辭中指出,文學人類學與當前的時代有緊密關係,我們作為研究者要秉持文化自信,深化學術自覺,主動承擔溯源本土傳統並開展跨文化對話的重任。徐新建教授則表示文學人類學的特徵是開放、完整、動態和對話、交融的,作為新興交叉的前沿學科和知識話語,不但提供了促進研究的更多可能,也展現了令人愉悅的學術生存。(記者 舒暢 實習生 明雪)

[責任編輯: 鄧嫻]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54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