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一葉成“業”,探尋古茶樹之鄉的“致富經”

2023-04-20 09:42:10  來源: 新華網

  清明時節,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亮岩鎮太極村綠意濃濃。每天一大早,60歲的茶農劉啟貴便和家人背著背簍從家裏出發,走進自家茶園內採摘茶青。

  “最近氣溫升高,我們一般會用濕布遮蓋在茶葉上,防止水分蒸發影響茶青品質。”直到黃昏,劉啟貴一家4個人才結束採茶,又急忙將茶青送到村裏的收購站,一天最多能賺800元左右。劉啟貴説,他家有20畝茶園,一年採茶收入約4萬元。

  太極村位于烏蒙山腹地,海拔在800米至1300米左右,氣候溫和,是七星關區古茶樹資源最為集中的區域,樹齡上百年的古茶樹村子裏就有上萬株。太極村種茶、飲茶歷史悠久,當地有“進門一杯茶,出門一杯茶”的飲茶習俗,這裏産的茶有“太極古茶”之稱。

  在早些年,由于管理粗放、技術有限,“太極古茶”銷售一度受阻。“外來茶商來收購的數量不多,村民辛苦採摘的茶青賣不出去,有的制成幹茶拿到集市上,也就賣十來元一斤。”太極村黨支部書記張磊説,一些村民積極性受挫,認為“種茶不能當飯吃”,有的索性把古茶樹砍來燒柴。

  2015年,太極村開始轉變發展思路,探索“生態+産業”的道路。太極村邀請多名返鄉創業青年,成立專業合作社,帶領周圍多個村寨抱團發展,管護古茶樹、發展茶産業。

  貴州畢節七星關區亮岩鎮太極村建設現代茶葉加工廠以擴大産能。新華社記者 李凡 攝

  返鄉創業青年謝濤是當地茶産業發展的帶頭人之一。謝濤説,創業團隊一方面以每棵800元的價格買下周圍村莊2萬余棵古茶樹的經營權,通過流轉土地、吸納務工人員、統一收購等方式帶動村民提高種茶積極性;另一方面還成立畢節七星太極古樹茶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建設集生産、加工、銷售、科研于一體的茶葉加工廠,帶動當地古樹茶産業擴産增量。

  為持續做大做強當地古樹茶産業,在粵黔東西部協作政策的支援下,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廣東省茶葉收藏與鑒賞協會等對貴州畢節七星關區古茶樹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了新品種選育、加工技術提升等智力支援。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樹資源與育種研究室主任吳華玲介紹,其團隊通過開展古茶樹資源鑒評與新品種選育工作,對相應單株古茶樹進行了紅茶適制性試驗和品質鑒定,從中篩選優異的古茶樹單株進行新品種培育;並開辦技術培訓班,幫助茶企茶農改進和提升加工工藝。此外,為把控古樹茶産品品質,在這個“智囊團”的建議下,謝濤的茶葉公司去年投入約50萬元購買茶葉色選機,憑借顏色、大小等對幹茶進行精細分篩,進一步提升茶葉品質把控水準。

  謝濤介紹,現在公司年産幹茶約17噸,實現年産值在1000萬元以上,産業輻射周邊4個鄉鎮13個行政村,帶動2萬余人就業,其中採茶大戶1000余人,戶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今年準備擴建2層廠房,新建茶葉加工車間。”謝濤説。

  貴州畢節七星關區燕子口鎮陽光村的一棵古茶樹得到了挂牌保護。新華社記者李凡 攝

  為保護當地古茶樹資源,2017年起,七星關區對當地古茶樹資源(包括樹齡、種群、生物學習性、生長環境等內容)進行係統性普查登記,對古茶樹實行挂牌保護、認領保護等措施。太極村和周圍村寨的7萬余株古茶樹陸續納入登記。

  太極村村民穆康宇説,他家共有7畝左右的古茶樹,其中許多都已挂牌。“不打農藥、不施化肥,更不會砍伐,守好這片古茶樹林,也就守好了我們的‘金飯碗’。”穆康宇説。(記者李凡、駱飛)

[責任編輯: 鄧嫻 劉昌餘]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540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