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踩一根楠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這不是出現在武俠小説裏的場景,而是發源於赤水河流域的一種獨特的黔北民間絕技——獨竹漂。
獨竹漂起源於秦漢時期,又稱獨竹舟,俗稱劃竹竿。赤水河兩岸楠竹資源十分豐富,人們的衣食住行,處處離不開竹子。居住在此的先民為了往來交流便利,常常以楠竹作為水上交通工具。許多農戶在集運竹木排的時候,為了追趕飄散的竹木,練就了劃獨竹的絕技,一代一代傳承至今。
赤足站在一根直徑約15厘米、長約8米的筆直楠竹上,手拿一根直徑約5厘米、長約4米的竹竿當槳,或乘風破浪搏擊激流險灘,或穩立竹上悠閒蕩於水面,其形態美觀大方,動作協調連貫。
在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傳承中,獨竹漂逐漸發展成為當地年輕人熱愛的民間體育活動。在赤水,每年端午節,獨竹漂是與龍舟賽齊名的表演項目。
獨竹漂既可以進行精湛的技藝表演,也可以進行競速比賽,而且表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單人、雙人表演有比正劃、倒劃、轉身、繞彎、滑行、換竿等技巧,形體自由美觀;團隊表演則看重隊形以及隊列的整齊和有規律的變換、動作的連貫性和一致性。
獨竹漂能鍛煉人們水上的平衡能力、靈巧能力和運動能力,激發人們的拼搏精神,深受群眾喜愛,貴州多地都有獨竹漂這一活動項目。1999年,在全國第六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赤水獨竹漂榮獲團體表演金獎,被譽為“中華一絕”;2009年,赤水獨竹漂被列入貴州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2011年,在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獨竹漂被列入競技項目;2021年,赤水獨竹漂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近年來,赤水市一直致力於培養獨竹漂表演人才和競技人才,不斷培育壯大獨竹漂傳承人隊伍,有效推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赤水獨竹漂的傳承和發展,進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彰顯非遺魅力。(記者 向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