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全省石漠化面積從2005年的3.76萬平方公里減少至2022年的約1.5萬平方公里,是全國岩溶地區石漠化面積減少數量最多、幅度最大的省份,重度和極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積減幅超60%
貴州省分類施策、“治石”和扶貧有機結合的石漠化治理之路,不僅改善了石漠化地區的生態環境,還有效帶動群眾增收,為全球其他被石漠化困擾的地區提供有益借鑒
“治石”兼扶貧,貴州石漠化面積減少超2萬平方公里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施錢貴 鄭明鴻
貴州省岩溶地貌發育典型,石漠化嚴重。“以前家鄉的山都是光禿禿的,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肥力下降。”貴州省林業局石漠化治理和草原管理處處長王元素對石漠化的情景記憶深刻。他的家鄉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曾是貴州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而2005年,貴州全省石漠化面積達3.76萬平方公里,重度和極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積786.75萬畝。
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指出,要科學推進岩溶地區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貴州多地採訪發現,貴州省通過開展大規模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對石漠化進行綜合治理,石漠化面積大幅減少、程度減輕,生態持續向好,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多,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恢復。
“回老家看,以前光禿禿的山已經長滿了綠油油的植被。”王元素説。

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大力發展花椒産業,曾經的石漠化荒山已變成助力鄉村振興的金山銀山。圖為村民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鎮南鎮同德社區花椒基地采收花椒(2022年6月16日攝)。歐東衢攝/本刊
二十年持之以恒治理石漠化
貴州省曾是全國石漠化土地面積最大、類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為攻克石漠化這項“地球之癌”,貴州進行了長達20餘年的艱苦努力。
石漠化和貧困是“孿生兄弟”,過去一些石漠化特別嚴重的地方,一度陷入“無水可飲、無地可耕、無柴可燒”的境地,出現“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現象。
“2000年,貴州開始啟動退耕還林,2002年在全省鋪開,是全國較早實施退耕還林的省份。”王元素介紹,2008年以來,貴州連續實施以林草植被建設和保護、草食畜牧業發展、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設等為內容的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此外,還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和珠江防護林體系建設等林業和生態建設重點工程。
為了科學、精準治理石漠化,貴州省按照各地石漠化嚴重程度,分類分級施策。同時,將治理和産業發展結合起來,增加石漠化地區老百姓的收入。重度石漠化地區沒有發展産業的基礎,以封山育林育草為主;中度石漠化地區有土壤,就種草發展畜牧業;輕度石漠化地區土壤較多,就大力發展經果林,比如竹子、油茶、花椒、刺梨和火龍果等。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茶馬鎮,曾經70%國土面積存在不同程度的石漠化,一度制約當地發展。2020年脫貧攻堅決戰決勝期間,當地大力發展花椒産業,全鎮共種植花椒1.4萬餘畝。“花椒根係發達、抗旱保水,非常適合石漠化山區種植。”茶馬鎮黨委書記劉勝明説,作為勞動密集型産業,種植花椒還能帶動大量村民就業,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此外,隨着經濟社會發展,人為破壞生態的現象大幅減少。記者調研發現,經過幾輪“農網改造”,貴州已經實現農村地區穩定可靠的供電服務全覆蓋。目前,貴州大部分農民用電燒水、做飯,冬季越來越多的農民也選擇用電取暖,大大減少了對樹木的砍伐,也有利於植被恢復。
山“醒”了 人富了
早春時節,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春潭街道平寨社區,前幾年栽種的枇杷樹已經挂果,再過兩三個月便可上市銷售。安龍縣林業局營林站負責人吳應鐘介紹,枇杷樹種植是2018年的石漠化治理項目,2019年完成栽種,2020年開始挂果,目前已進入盛果期。平寨社區居委會黨支部書記郭忠益告訴記者,除了種植枇杷外,當地還積極發展櫻桃、核桃、油茶等産業,有效改善了生態。
在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花江鎮壩山村,記者看到,成片的花椒樹在石縫中頑強地生長着。作為當地治理石漠化的主要樹種,花椒已成為壩山村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壩山村黨支部書記胡勇説,當地已經進行幾輪石漠化治理,先後實施了搬石造地、坡改梯、退耕還林等工程,成效顯著。村民曾德興説,他種了20多畝花椒,每年收入約10萬元。
目前,貴州省已通過實施石漠化治理項目,推出了一批經濟效益好、知名度較高的産業。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的蜂糖李、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的火龍果和貞豐縣的花椒等,已成為當地的支柱農業産業,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貴州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説,農民收入穩定,石漠化治理工作就能有序開展。
貴州全省石漠化面積已從2005年的3.76萬平方公里減少至2022年的1.55萬平方公里,是全國岩溶地區石漠化面積減少數量最多、幅度最大的省份,重度和極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積減幅超60%,生態持續向好。
通過開展石漠化治理,貴州省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也明顯增多,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恢復,植被涵養水源、固碳釋氧、凈化空氣等生態功能顯著增強。全省森林覆蓋率從2016年的52%提高到2022年的62.8%,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從84.5%提高到88.9%。貴州省生態環境廳等部門2022年5月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貴州省已知生物物種24547種,位居全國前列。
受訪業內人士認為,貴州省分類施策、“治石”和扶貧有機結合的石漠化治理之路,不僅改善了石漠化地區的生態環境,還有效帶動群眾增收,可以為全球其他被石漠化困擾的地區提供有益借鑒。
再接再厲發展綠色經濟
為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係,近年來,貴州大力發展新能源、旅游、林下經濟等綠色經濟,不斷培育經濟增長新引擎。截至目前,貴州省綠色經濟佔比達到45%。
3月6日,威寧縣的光伏組件及配套産品生産基地生産的首批“貴州造”光伏板投産,填補了貴州本土光伏組件生産空白。“貴州大力發展光伏等新能源,市場潛力很大。”貴州一道長通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盛兆選説,過去光伏組件的生産基地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貴州的生産基地建成後,可覆蓋周邊市場。
光伏組件生産企業的到來,是貴州大力發展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的一個縮影。截至2022年底,貴州新能源裝機超過2000萬千瓦,佔全省電力總裝機容量的26%,貴州統調新能源發電量超過21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0.7%。根據《貴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貴州新能源裝機將達到4200余萬千瓦。
以全域旅游著稱的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過去也曾被石漠化所困擾。近年來,在國家林草局幫扶下,當地採取一系列石漠化治理措施,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超過71%。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已成為貴州旅游知名目的地之一,很多當地人吃上了“旅游飯”。
豐富的林業資源,也成為發展食用菌、中藥材等林下經濟的理想之所。貴州省中藥材産業發展工作專班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794萬畝,産值超過27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