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樓上發出的噪聲嚴重影響了我們一家的生活,在社區‘心願墻’留言後,社區很快就安排工作人員上門幫我們協商解決了問題。”赤水市市中街道濱西社區居民王世蓮説道。
市中街道濱西社區“心願墻”是赤水市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赤水市通過實施群眾出題、支部領題、黨員破題、黨委結題“四題”治理模式,以基層黨組織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破解基層治理“末梢困境”,開啟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實現幹群關係“零距離”。
群眾“出題”找癥結
“今年全市提倡紅梁種植,我計劃種植20畝,但土地翻整是個大工程,光靠人工不得行,村裏知道我的困難後,就立即協調借了一台旋耕機給我用,真是給我解決了一大難題。”赤水市白雲鄉田渡村村民楊安國高興地説道。
志願者劉波送“農機”進村,指導農戶進行農機操作
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是基層治理的着力點和落腳點,赤水市始終堅持問需於民,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為執政為民的哨卡作用,化“民聲”為“民生”,聚焦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按照“就近、就熟、就快”的原則,推出“群眾主動講、村組主動排、幹部主動訪、黨員主動聯”的工作機制,通過群眾反映、電話&&、入戶走訪、座談交流、蹲點調研等形式,點對點傾聽群眾呼聲,心貼心解決群眾困難,實現“社情民意一傳到頂、解決問題一通到底”的雙向基層聯戶治理。今年以來,赤水市累計走訪&&群眾1.8萬餘人,聽取群眾訴求782條,排查群眾困難563個。
支部“領題”開藥方
“小區樓棟廚房排污管道破損沒人修理,我把問題反映給社區支部,沒想到當天問題就解決了,真的非常感謝社區!”赤水市文華街道丹霞社區易地搬遷戶陳家蘭激動地説。
基層黨支部是與基層群眾&&最密切的黨組織機構,是黨&&群眾、服務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實踐中,赤水市將基層黨支部作為化解矛盾糾紛第一“站點”,按照縣級領導班子成員包鄉走村、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包村聯戶、村幹部經常入戶走訪制度,確定41名縣級領導挂幫17個鄉鎮(街道)、120名鄉鎮(街道)領導包保127個村(社區)、490名村幹部&&入戶走訪2.8萬餘名群眾。通過政府職能資源、人員、服務“三下沉”,加快構建網格化管理、一站式服務的多元糾紛調解機制,建強網格黨支部,努力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社區)、難事不出鄉鎮、矛盾不上交縣市,有力地推動社會和諧穩定。全市17個鄉鎮(街道)共劃分網格914個,建立網格黨小組290個。
市中街道康佳社區黨支部書記何德珍召開議事協商會
黨員“破題”下良劑
“作為一名普通黨員,我能做的就是在大家有需要的時候盡我所能、力我所及地幫個忙,搭把手!”赤水市白雲鄉平灘村農村黨員王樹陽説。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黨員是基層治理的“主角”。赤水市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圍繞政策宣講、産業發展、交通安全、醫療保障、教育衞生等民生事務,探索成立“1+1+N”群眾服務隊伍(“1”黨組織負責人,“1”1名村幹部或聯戶長或村民小組長,“N”包括黨員、正式幹部、幫扶幹部、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隊員、村支兩委其他成員、後備幹部、鄉賢、産業大戶、退役軍人、志願者),用活黨員+志願服務、“我為群眾辦實事”、黨員+結對幫扶等活動載體,將群眾問題發現在基層、解決在基層,激活基層社會治理紅色引擎。
白雲鄉黨員幹部徐明輝入戶走訪群眾,收集群眾訴求
走進赤水市大同鎮民族村大石盤苗寨,道路旁整齊林立的路燈格外引人注目。“過去街道兩旁沒有路燈,我們出行和孩子們上下學都不方便,現在路燈安上了,回家路上一片敞亮,真好啊!”村民黃修芳説。據了解,該項目由民族村鄉村振興指導員黃蓮會爭取實施,共計投入資金12萬元,修繕和新建路燈共78盞。黃蓮會説:“小路燈、大民生,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就是要從保障群眾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服務好群眾,發揮好作用。”
黨委“結題”見實效
涓涓溪流,滋潤心田。“寶源鄉豐收大堰是寶源鄉梯田和周邊群眾生産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通道,由於去年乾旱導致部分大堰被碎石堵塞,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立即組織人員進行清理,目前,已全部清理完成,供水澆灌一切正常。”正在查看水渠修復後運行情況的赤水市寶源鄉水務站站長羅德宣介紹道。
黨員幹部群眾一起清除水渠的雜物
謀定而動,重點在“動”。針對如何有效推進基層治理問題,充分發揮“一線指揮部”作用,按照一個問題、一名領導、一個方案、一定時間、一抓到底,整合司法、公安、政法、民政等部門,形成多部門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分類分批建立問題&賬,明確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責任人,不斷提升基層精細化治理、精細化服務能力。截至目前,赤水市17個鄉鎮(街道)建立問題&賬126個,其中“結題”113個,開展問題回頭看35次。
治理效果好不好,關鍵看群眾滿意不滿意。赤水市始終堅持問效於民,通過採取電話回訪、現場走訪、意見留言、問卷調查等方式,及時將各種問題辦結和矛盾糾紛化解等情況向廣大群眾反饋,聽取、採納合理建議,建立服務回訪工作&賬,確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應,真正打通基層治理“最後一米”,助推基層治理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