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大山深處的羽毛球“娘子軍”

2023-03-09 10:44:16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貴陽3月8日電(記者羅羽)彎拱、風洞監測、重量監測、飛行、落點、入庫、出貨……走進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的貴州亞獅龍産業園,乍看一棟棟生産廠房上貼著的不同的專業名詞,還以為是闖入了某種飛行器的制造園地,但其實,這只是一只羽毛球所需的部分生産工序。

  “羽毛球的生産工序共有38道,每一道都需要嚴格把控才能確保産品品質。”園區企業——貴州亞獅龍體育文化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胡兵告訴記者,生産這些羽毛球的主力軍,是一支主要由當地苗侗婦女組成的“娘子軍”。

  3月7日,在貴州錦屏貴州亞獅龍體育文化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羽毛球生産廠房內,員工在成品全檢車間工作。(楊曉海攝)

  錦屏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現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全縣人口近24萬,其中侗、苗等少數民族人口佔比近90%。2017年,錦屏通過招商引資把羽毛球制造商貴州亞獅龍引進落地後,該企業成為助推當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我們公司從開始的羽毛球年生産量五六十萬打,成長至去年的羽毛球年生産量330萬打、銷售額2.3億元,女性貢獻了絕對力量。”胡兵表示,公司員工從最初的50多人發展到如今的500多人,女性員工佔了逾九成。

  3月7日,在貴州錦屏貴州亞獅龍體育文化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羽毛球生産廠房內,員工線上膠車間工作。(楊曉海攝)

  穿行在園區廠房各個生産車間內,到處都是身著紅藍工裝的女性面孔以及她們的忙碌身影。在分選彎拱車間,42歲的向木代正在配合機器對制作羽毛球的羽毛片彎度和拱度進行圖形分析和數據處理。

  一年前,從廣東打工回家後,考慮到要照顧尚在年幼的孩子和已經年邁的公婆,向木代決定留在家中不再外出。“能夠下決心留下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可以在貴州亞獅龍上班。”她説,照看家人的同時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每月到手3000多元,雖然比外面打工收入低一些,但這在以前絕對是不敢想的事。

  3月7日,在貴州錦屏貴州亞獅龍體育文化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羽毛球生産廠房內,向木代在分選彎拱車間工作。(楊曉海攝)

  同向木代一樣,鉤線車間47歲的苗族大姐陸永珍,早在10多年前就因為家人原因,與愛人一起選擇了留在家中。“當時我婆婆生病,為了照顧她,我跟愛人放棄了打工。”她説,留在家中的二人沒有其他掙錢門道,只能繼續種田和打零工。

  2017年,貴州亞獅龍在錦屏落地生産後,陸永珍抱著試試看的心理,進入這家企業。工作多年的她,如今憑借熟練的技術,每月工資已增長到4000多元,成為家中的“頂梁柱”。盡管愛人也成長為當地的“種糧能手”,但在工作之余,陸永珍依然會放棄休息而“伸出援手”。

  3月7日,在貴州錦屏貴州亞獅龍體育文化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羽毛球生産廠房內,陸永珍在做羽毛球風洞監測。(楊曉海攝)

  每天照顧家人、每周上班掙錢、閒時還要種田,在胡兵看來,公司的這些留守婦女就像“女超人”一樣,在當好羽毛球生産主力軍的同時,還維持著全家的“運轉”,非常不容易,也非常偉大。

  也正是在這樣一股女性力量的推動下,總建築面積近6萬平方米的貴州亞獅龍産業園逐步發展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集毛片加工、羽毛球生産和羽毛球文化展示為一體的羽毛球産業園之一。

  “洗毛、曬毛、分級、插球……還有很多工序看起來簡單,實際卻像照看孩子一樣,需要耐心、細心、專心,工作時必須全身心投入。”成品全檢車間內40歲的龍竹香就住在園區附近,為照看兒子而留在家中的她,自2017年進入貴州亞獅龍以來,已經成長為公司的優秀員工。

  “以前我不知道什麼是羽毛球,現在我用眼睛就能看出羽毛球的好壞。”龍竹香説,通過羽毛球制作,她不僅學會很多生産技能,也漸漸悟出了如何調整人生姿態。

  “人生就是要努力奮鬥,不斷學習,用心學習。”她説,以前外出務工,四處奔波,幹的工作經常變化,沒有靜下心來學習技術。現在工作穩定了,就要腳踏實地把工作做到精,為家庭和公司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

[責任編輯: 吳雨 王雪松]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2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