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闊步振興路 鄉村日子甜——貴州奮力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

2023-03-06 12:06:44  來源: 貴州日報

  三月貴州東風勁,和美鄉村添新彩。

  烏江邊上,黔西市新仁鄉化屋村,桃紅李白為奇山秀水“景上添花”,宜居宜游苗寨開門迎客,鄉村旅游樂了游客富了農家。

  武陵山下,萬山區黃道鄉丹陽村,蔬菜大棚基地忙得熱火朝天,村民們忙着採摘、分揀、裝箱,將一車車龍牙白菜發往粵港澳大灣區。

  廣袤的鄉村大地,壩區裏的連片油菜花綻放出一個個農旅一體的“金色田園”,坡地上的茶山果園吐露出一片片紅白綠相間的“多彩世界”,更有新農人開足農機馬力鬧春耕,各方游客進村入寨賞春景。宜居宜業宜游和美鄉村的美好藍圖,正在各級幹部各族群眾同心同力描繪中全面鋪展。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春節前夕視察貴州時指出,要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貴州牢記殷殷囑託,認真貫徹落實新國發2號文件和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以及黨的二十大報告關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的要求,圍繞“四新”主攻“四化”,以加快建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為引擎,奮力譜寫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多彩貴州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農業增産增效:

  夯實鄉村振興經濟基礎

  一斤鮮嫩的豌豆尖能賣多少錢?

  龍裏縣灣灘河鎮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園區給出的答案是100元以上。

  取豌豆尖嫩梢3個節,去掉卷須,尖部保留1厘米嫩莖,形狀似2個展開的大貝殼和1個閉合的小貝殼,就是當地群眾稱為“貝殼”的豌豆尖。

  “摘法的不同,豌豆尖的價格差異可以從2元到180元每斤不等。‘撿貝殼’摘法,既保障了口感,又便於航空運輸,每斤能賣到100元以上。”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在田間的精品種植和精心採摘,豌豆尖延長了增收産業鏈,成為熱銷“北上廣深”的搶手貨。

  立足生態、土壤、氣候孕育的特色資源稟賦,貴州圍繞糧油生産和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産業,深入構建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推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強扶持、固基礎、延鏈條、拓空間、提效益,全省特色産業持續鞏固,質量效益穩步提升,帶動脫貧群眾增收明顯。

  在位於鎮寧自治縣的貴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塊小小的生薑正在“變身升級”,從最初級的幹薑片、姜黃粉,到薑汁飲料、老薑咖啡,再到生薑沐浴乳、洗髮水、護髮素等,産品附加值不斷提升,遠銷俄羅斯、韓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外市場。覆蓋帶動當地農戶4.2萬餘戶,戶均收入超過2萬元。

  從隨風搖曳的刺梨金果到享譽全國的貴州茶園;從紅紅火火的貴州辣椒到滿口沁甜的獼猴桃……一大批特色鮮明、優勢明顯、鏈條完備的鄉村特色産業蓬勃發展,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改變了過去依靠千家萬戶“彎腰種地”、耗時耗力的生産狀況,推進了“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果盤子”的複合種植、糧經兼收,以及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循環轉化利用,有力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貴州20萬畝蔬菜、10萬畝茶園、10萬畝中藥材種植縣分別達34個、25個和19個,884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5.2萬個農民合作社、2萬個家庭農場深入參與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産業的發展。

  農民創收增收:

  確保脫貧成果成效更實

  “要是沒有政府的幫助,我們全家又要回到過去的苦日子。”提起前年家裏發生的難事,鎮寧自治縣簡嘎鄉磨上村村民韋衛明&&。

  2021年6月,韋衛明的孩子突患疾病入院,韋衛明與妻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殘疾且收入微薄,返貧的風險劇增。

  當地幫扶幹部得知情況後,及時把韋衛明兒子納入低保,又給他找了保潔員的工作,全家人的生活終於得以穩定。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對已經摘帽的脫貧戶提供政策保障,扶上馬再送一程很重要。

  打贏脫貧攻堅戰後,貴州鞍馬未歇,繼續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通過動態監測守住就業規模、協作聯動穩住就業崗位、落細政策保住收入,多措並舉保障脫貧人口穩定就業增收,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

  “圈舍修建、購買牛等都有政策優惠,還給每頭牛都購買了保險,保底收購,我們養牛基本是零風險。” 説起養牛,鳳岡縣琊川鎮朝陽村脫貧戶邱佑志直誇政策好,發展産業的信心足幹勁大,每年穩定收入10余萬元。

  建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樣板區,關鍵在於興産業帶就業,幫助低收入群眾實現持續增收,為此,貴州通過扶持培養特色優勢産業,加大穩崗就業力度,並大力推廣以工代賑。2022年,貴州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1.32萬元,人均純收入低於1萬元的脫貧人口減少190萬。

  同時,貴州還充分發揮東西部協作和對口幫扶機製作用,搭建完善用工信息對接平台,推廣使用就業幫扶直通車,通過東西部協作新增貴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4.35萬人,其中,脫貧勞動力16.34萬人。

  農村宜居宜業:

  和美鄉村建設增顏提質

  初春,走進修文縣大木村,從村口遠遠望去,黃燦燦的油菜花開得正艷,村容村貌乾淨整潔,白墻黛瓦的民居高低錯落,墻面上繪滿了對新時代的禮讚。

  “城裏來的游客都羨慕我們,住着舒服咧!”提起家鄉,修文縣六屯鎮大木村村民張明自豪滿滿,這些年,他深刻感受到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給家鄉帶來的變化。

  近年來,作為省級鄉村振興集成示範試點的大木村,深挖紅色文化資源,發展起以“紅色大木 綠享田園”為主題的休閒避暑觀光旅游業。同時,還發展獼猴桃、李子、楊梅等産業,實現“富在農家”增收入。

  鄉村振興,最直觀的變化就是人居環境。

  過去一年,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貴州鄉村建設行動再謀新篇,全省新(改)建農戶廁所 22萬戶,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80%;30戶以上自然村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率超過60%,村民的幸福感持續攀升。

  鄉村振興要塑形,更要鑄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需要在加強“硬體”建設的同時,更加注重在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軟體”上下功夫。

  在湄潭,推進移風易俗、培育鄉風文明已成為村民的行動自覺。5438名“寨管家”,構建了“你管我、我管他,大家管大家”的基層治理模式,有效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百米”。得到群眾積極擁護的“紅白理事會”,提倡“車不過十、禮不過百”,革除陳規陋習,厚植文明鄉風。

  戶戶皆美景,村村留鄉愁。宜居、宜業、宜游的新農村既有“顏值”、又有“氣質”,更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富民增收的強大動力。

  要知細葉誰裁出,且看東風鋪錦繡。貴州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將用足用好國家政策,在感恩思進中矢志奮鬥,推動和美鄉村全面振興,讓希望的田野更加充滿生機活力,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記者 劉瑩 吳傳娟)

[責任編輯: 吳雨 王雪松]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15822